[訪談報告]「我們從哪裡看西方繪畫?」展覽在國立西洋美術館開幕。提出從各個角度欣賞作品的方法

國立西洋美術館
展覽場景

「我們從哪裡看西洋畫?——從文藝復興到印象派:聖地亞哥藝術博物館 vs. 國立西洋美術館」(俗稱「我們從哪裡看它?」展)在東京上野國立西洋美術館開幕活動將於 2025 年 3 月 11 日至 6 月 8 日舉行。
我參加了之前舉行的新聞發布會,所以我想分享一些會場的照片。

場館入口
展覽視圖,前景是彼得·保羅·魯本斯和他的工作室,聖家族與聖弗朗西斯、聖安妮和嬰兒施洗者約翰,約。 1625,聖地牙哥藝術博物館
展覽場景,由左至右:華金·索羅拉 (Joaquín Sorolla) 的《拉格蘭哈的瑪麗亞》,1907 年,聖地亞哥藝術博物館; 《瓦倫西亞海灘》1908 年,聖地亞哥藝術博物館; 《飲水壺》1904年,國立西洋美術館

兩家博物館的收藏互動,從不同角度探索其吸引力

展覽匯集了聖地牙哥藝術博物館和美國國立西洋美術館的藏品共88件,追溯了從文藝復興到19世紀末600年間的西洋美術歷史,並提供了欣賞作品的技巧。

聖地牙哥藝術博物館是美國西部最早全面收藏西方古典繪畫的藝術博物館之一,因與西班牙殖民者建立的聖地牙哥有著文化和歷史淵源,所以收藏以西班牙藝術為主。

展覽囊括了多幅西班牙藝術傑作,包括「bodegón」(西班牙靜物畫)之父胡安·桑切斯·科坦的《靜物與榅桲、捲心菜、甜瓜和黃瓜》以及埃爾·格列柯、蘇巴朗、索羅拉等人的作品。來自聖地牙哥藝術博物館的49件藏品均為首次在日本展出

另一方面,國立西洋美術館擁有東亞地區唯一的西洋畫綜合收藏館。策展人河瀨優介(國立西洋美術館首席研究員)這樣介紹此次展覽的背景:

「在僅由從一家博物館借來的作品組成的藝術展中,即使可以欣賞到每件作品,也往往很難了解藝術家的個性或藝術家在藝術家藝術生涯中的地位等背景。國立西洋美術館的常設展也是如此。因此,這次,我們決定合併兩家博物館的藏品,將同一藝術家或主題的作品分組排列,進行更深入的藝術。展覽的舉辦旨在以易於理解的方式傳達西方美術的有趣世界。

第一章展覽,由左至右:Luca Signorelli,聖母加冕,1508 年,聖地牙哥藝術博物館;喬托,《天父與天使》,c. 1328-35,聖地牙哥藝術博物館
第一章展覽,由左至右:安德烈亞·德爾·薩託的《聖母子》,約 1516 年,國立西方藝術博物館;卡洛·克里維利的《聖母子》,約 1468 年,聖地亞哥藝術博物館

正如川瀨所說,展覽實際上分為 36 個子主題。例如,第 1 章探討了從喬托到博斯(工作室)意大利和低地國家(今比利時和荷蘭)文藝復興時期繪畫的發展,將喬爾喬內(1477 / 78-1510)和雅格布丁托列托(1518-1594)的作品並列為“威尼斯文藝復興時期肖像”。

第一章展覽,由左至右:雅格布·丁托列托《偽裝成大衛的青年男子肖像》約 1555-60 年,國立西方藝術博物館 / 喬爾喬內《男子肖像》1506 年,聖地亞哥藝術博物館

喬爾喬內三十多歲就去世了,因此留存的文獻非常少,他的一生依然籠罩在神秘之中,但他被認為是威尼斯繪畫盛期文藝復興風格的創始人。他的《男子肖像》 (1506 年)現藏於聖地牙哥藝術博物館,雖然尺寸不大,但卻是文藝復興時期肖像畫的傑作之一。對身體特徵的精確描繪和柔和的陰影實現了革命性的真實感。

另一方面,丁托列託在喬爾喬內去世後與提香、委羅內塞並列為16世紀威尼斯繪畫三大大師。展覽將聖地牙哥藝術博物館藏喬爾喬內的《老人肖像》 (約1550年)和國立西洋美術館藏的《大衛像》 (約1555-1560年)與喬爾喬內的作品並列展示,並附有說明文字,展示了丁托列托如何發展喬爾喬內的透過色彩漸變來表達的技巧。

西班牙最重要的靜物畫家的傑作即將登陸日本,他曾對戈雅和畢卡索產生影響

第二章按地區介紹了17世紀巴洛克藝術的特點,並展示了展覽的亮點——胡安·桑切斯·科坦(Juan Sánchez Cotán ,1560-1627)的《靜物與榅桲,捲心菜,甜瓜和黃瓜》(約1602年)。

第 2 章,胡安·桑切斯·科坦 (Juan Sánchez Cotán),《靜物與榅桲、捲心菜、甜瓜和黃瓜》,約 1602 年,聖地亞哥藝術博物館

16 世紀末至 17 世紀初,靜物畫開始在整個歐洲獨立創作,在西班牙,一種被稱為“bodegón”的靜物畫風格得到了特別發展,這種風格以與食物和餐桌相關的主題為特色。桑切斯·科坦(Sánchez Cotán)是1600年前後活躍於托萊多的一位畫家,他設計了一種獨特的構圖技巧,將少量常見的蔬菜和水果(如這幅作品中所示)排列在石框上,並用類似聚光燈的燈光照射它們,以突出明暗對比。它為西班牙靜物畫樹立了持久的典範。

策展人邁克爾布朗(聖地亞哥藝術博物館歐洲藝術策展人)評論這幅作品的吸引力時說,“乍一看,這似乎是一個簡單的構圖,但中心的一處黑暗空白卻散發著無限的元素和一種神秘而不可觸及的氛圍。”

河瀨表示,在桑切斯·科坦現存的六幅靜物畫中,這幅畫“最為均衡,是他的傑作,清晰地表達了桑切斯·科坦獨有的莊嚴與寧靜”, “這幅作品來到日本,本身就是一件大事”。

第二章展覽,胡安范德阿門《靜物與水果籃與獵鳥》,約 1621 年,國立西洋美術館

比較西班牙的靜物畫,有繼桑切斯·科坦之後的代表人物胡安·范德阿芒特(Juan van der Ament ,1596-1631)的華麗而裝飾性的《水果與野禽靜物籃》 (c.1621),以及因畫了許多聖人肖像而被稱為“僧侶”的《巴蘭科·德·齊蘭科( Francisde (c.1635-40)喚起人們安靜的冥想和祈禱。無論從構圖還是手法上,他們都明顯地繼承了桑切斯·科坦的傳統。

第 2 章展覽,由左至右:弗朗西斯科·德·蘇巴朗《聖弗朗西斯在洞穴中祈禱》約 1658 年,聖地亞哥藝術博物館 / 《聖多米尼克》1626-27 年,國立西部藝術博物館 / 《聖傑羅姆》約 1640-45 年,聖地亞哥藝術博物館

此外,展覽還展出了藝術家本人的4件作品,包括其拿手好戲——大型單人畫《聖多米尼克》 (1626-27年)以及其成熟時期的慈悲傑作《聖母子與聖約翰》 (1658年)。它簡潔地闡述了他的藝術生涯的演變,從深刻的雕塑現實主義到甜美的理想化表達,彷彿被一層光的面紗籠罩著。他的作品總是瀰漫著一種優雅、寧靜的氣息,讓人感受到藝術家一貫的美學意識。

第二章展品,前景是埃爾·格列柯的《懺悔中的聖彼得》,約 1590-95 年,聖地亞哥藝術博物館
第二章展覽,由左至右:安東尼奧·德·貝利斯 (Antonio de Bellis),《手拿歌利亞頭顱的大衛》,約 1642-43 年,聖地亞哥藝術博物館;格爾奇諾,《手持歌利亞頭顱的大衛》,約 1650 年,國立西方藝術博物館藏

真實的威尼斯與想像中的羅馬:義大利城市風景畫朝不同方向發展

第 3 章重點介紹引領 18 世紀藝術的義大利和法國繪畫的發展,並研究每種流派的特徵:風景畫、肖像畫和風俗畫。這裡正在展出威尼斯和羅馬城市景觀的引人注目的對比展。

18世紀的英國及阿爾卑斯山以北的國家流行“壯遊”,上流社會的子弟為了獲取文化知識,遊歷歐洲各個城市,其中包括歐洲文明的發源地意大利。他們回國時尋找的紀念品之一是城市景觀畫,或稱為“vedota”,這種畫作在“大旅行”的兩個主要中心威尼斯和羅馬十分盛行。

第三章展覽,由左至右:貝爾納多·貝洛托 (Bernardo Bellotto),《從威尼斯聖馬可灣看到的莫洛牆》,約 1740 年,聖地亞哥藝術博物館;弗朗西斯科·瓜爾迪,《從南面看大運河和里亞托橋》,約 1775 年,聖地亞哥藝術博物館

威尼斯城市風景畫方面,展覽將展出貝爾納多·貝洛托(1721-1780)與弗朗西斯科·瓜爾迪(1712-1781)的作品,他們與加納萊托並稱為威尼斯風格三大大師。每件作品都以高度現實主義的方式捕捉了這座宏偉水城的標誌性風景。而羅馬的展覽,雖然同樣位於義大利,卻不再對特定地點的再現,而是呈現了一個現實與虛幻交織的懷舊世界。

第三章展覽,由左至右:Hubert Robert,《想像中的羅馬風景:蒙特卡瓦洛巨像和大教堂》、《想像中的羅馬風景:馬可·奧勒留的騎馬雕像、圖拉真柱和聖殿》,1786 年,國立西方藝術博物館

例如,被稱為“廢墟中的羅伯特”的於貝爾·羅伯特(Hubert Robert ,1733-1808)在其兩幅風景畫中,就將實際上位於不同地點的著名古代作品聚集到了一起,如卡比托利歐廣場上的馬可·奧勒騎馬雕像和圖拉真柱,其中還包括一座想出來可能是他憑空的神廟。由於人物身著 18 世紀的服裝,作品強烈反映了當時人們想要欣賞古老建築廢墟的視角。

這些畫作被稱為城市景觀畫中的“Capriccio”(奇幻畫作)。羅馬的城市景觀中有許多搖搖欲墜、風化的廢墟和歷史建築,似乎成為畫家的重要靈感來源,畫家自由奔放的思想激發了旅行者的想像。威尼斯變得真實,羅馬變得幻想。由此可見,地域特徵對於某一繪畫流派的興盛有多大的影響。

透過兩位女畫家卡佩和貝諾伊斯特了解從洛羅科到新古典主義的轉變

第三章中,有兩位女畫家瑪麗-加百列·卡佩(Marie-Gabrielle Capet ,1761-1818)和瑪麗-吉耶米娜·伯努瓦(Marie-Guillemine Benoît ,1768-1826)的肖像畫對比展,清晰地展現了18世紀秩序、新銳主義的純正、新鮮主義的經典風格。

第三章展覽,由左至右:瑪麗·加布里埃爾·卡佩《自畫像》,約 1783 年,國立西方藝術博物館 / 瑪麗·吉爾米納·貝諾伊斯特《女人肖像》,約 1799 年,聖地亞哥藝術博物館

從18世紀下半葉起,法國開始湧現女性藝術家,卡佩和伯努瓦都是代表性畫家,她們的名字均在1791年的沙龍(官方展覽)中展出,這是法國大革命後女性首次被允許參加展覽。

在卡佩的自畫像(約1783年)中,年輕的藝術家身著華麗的藍色連身裙,戴著典型的洛可可風格的絲帶和捲髮,而年輕藝術家注視著我們的表情是如此明亮和歡快,讓人難以停止凝視。你可以看到他的自信,就好像他對自己的技能感到自豪。相較之下,伯努瓦的《女子肖像》 (約 1799 年)則明顯展現出新古典主義傾向,其尋求從古典藝術中汲取的靈感,其古典風格的白色襯裙以及雕塑般、穩定的身體描繪。

不僅作品本身的品質很高,而且就像上面提到的城市景觀畫一樣,很容易知道應該看哪裡來欣賞展覽,因此對於初學者來說這是一個必看的展覽。

柵欄的繪畫方式如何改變繪畫的印象?

第四章聚焦在19世紀人物形象的多樣性,其中展出了印象派畫家的「樹籬表面」的比較展,這多少讓人有些驚訝。

第四章展覽,由左至右:卡米耶·畢沙羅《站立對話》約 1881 年,國立西洋美術館,松方收藏 / 西奧多·羅賓遜《入侵者》1891 年,聖地亞哥藝術博物館

展覽的重點是樹籬圖案,這是鄉村地區的常見特徵,曾在卡米耶·畢沙羅(1830-1903)的作品中出現。畢沙羅是最年長的印象派畫家,他離開巴黎去研究蓬圖瓦茲周圍農民的生活,而美國畫家西奧多·羅賓遜(1852-1896)則在莫奈居住的西爾維尼學習藝術技巧。書中闡述了柵欄如何與人物心理聯繫,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柵欄作為創造空間的裝置。

由於展覽提出了從這個有些小眾的視角欣賞藝術品的方式,即使是希望深入了解西方藝術的中級和高級愛好者也可以期待有一些新的發現。

第四章展覽,由左至右:威廉·阿道夫·布格羅《牧羊女》1885年,聖地牙哥藝術博物館 / 《溪邊》1875年,國立西洋美術館(由井內收藏館借出)

不拘泥於思維,隨心所欲欣賞-藤岡靛的電影欣賞方式

展覽的語音導遊藤岡靛 (Dean Fujioka) 也出席了新聞發布會。

藤岡靛

回顧語音導覽的錄製過程,藤岡說:「如果像『Koko Miru展』那樣過於強勢,意圖就會改變。在會議期間,我被告知了作為判斷標準的關鍵點,例如不同時代的背景、社會氛圍、宗教觀點、如何選擇要繪製的主題、觸感和繪畫方法,我用自己的方式進行解讀,希望將它們作為一種指導和導航來傳達。」

他也提出了自己的觀影方式,他說:「我覺得當你創作自己的故事時,它會產生你自己的視角,以及你在每一天、每一刻的享受方式。(當主持人問這是否意味著你先面對作品,然後再與自己的內心情感對話)說得更直白一點,是的。這就像在你的腦海裡不斷循環著笑話和回應。」

「宗教主題和背景多種多樣,有些作品具有相當多的諷刺潛力。我試著以一種隨意的方式欣賞它們,不受任何限制,」他繼續說道。看著蘇巴朗的《聖多明尼克》,他以獨特的視角描述了藝術家的魅力,“他仰望天空,雙手擺出可愛的心形姿勢”,引得在場觀眾大笑。

藤岡模仿聖多明尼克擺出同樣可愛的姿勢

另外,展覽期間還將舉辦為期四天(夜間開放日)的「夜見妖怪」活動。如果您穿著自己的風格並宣布您被邀請參加晚會,您將獲得一張原創明信片,因為展覽中有許多令人著迷的人物。會場內還設有拍照區,以及面具、扇子等「晚會拍照道具」。
*詳細行程及注意事項請查看展會官方網站

語音導遊的解說員日比·馬諾科(Hibi Manoko)假扮卡佩的自畫像來宣傳這次活動。 *這純粹是一場演出,遊客不得穿著不適合觀賞博物館藝術品的服裝。

除本次展覽外,從聖地牙哥藝術博物館借來的五幅畫作也在永久收藏中展出,其中包括戈雅的《維森特·瑪麗亞·德·維拉·德·阿拉貢,拉羅卡公爵》(約 1795 年)。如果您持有當天有效的「Dokomiru展」門票,則可以免費參觀常設展覽,所以千萬不要錯過。

「我們該從哪裡看西方繪畫?——從文藝復興到印象派:聖地亞哥藝術博物館 VS 國立西方藝術博物館」摘要

日期 2025 年 3 月 11 日星期二 – 2025 年 6 月 8 日星期日
場地 國立西洋美術館(東京上野公園)
營業時間 9:30~17:30(每週五、六至20:00)
*最後入場時間為休館前 30 分鐘。
休息日 5 月 7 日,星期一、星期三
*但是,博物館將於 3 月 24 日星期一、5 月 5 日星期一(國定假日)和 5 月 6 日星期二(假日)開放。
入場費(含稅) 成人:2,300日圓、大學生:1,400日圓、高中生:1,000日圓

※國中生以下、身體或精神殘障人士及陪同人員1人免費(需出示學生證或年齡證明、殘障證明)
*展覽門票還包含參觀當天的常設展覽的門票。
更多詳情,請留意官方票務頁面

主辦單位 國立西洋美術館、聖地牙哥美術館、日本經濟新聞、TBS、TBS Gloudia、東京電視台
詢問 050-5541-8600(你好撥號)
展會官方網站 https://art.nikkei.com/dokomiru/

*本文內容為訪談時的最新內容。最新資訊請關注展會官方網站。

文章提供者: Kokosil Ueno


查看其他報告

[上野之森博物館] 2024年度「森林展」頒獎典禮報告台東區長稱讚該作品「是一件展現出豐富表現力和個性的精彩作品」。

上野之森博物館

2024年「森林展」於2025年3月7日星期五至3月11日星期二在上野之森博物館舉行。


台東區正在進行“殘疾人藝術計畫”,支持殘疾人參與文化和藝術活動,並促進對殘疾人的理解。作為這項工作的一部分,由台東區和上野之森博物館聯合舉辦的「森林展」旨在透過為殘疾人提供展示作品的機會,幫助他們發現參與藝術的樂趣。

展覽場景
展覽場景

雖然有作品必須是平面的並且可以在牆上展示的限制,但作品的主題和形式通常是自由的。今年是該比賽第四次舉辦,參賽作品面向在台東區居住、學習或工作的殘疾人,或使用區內殘疾人設施或組織的殘疾人。

展覽場景
展覽場景
展覽場景

本次展覽也將頒發獎項給美術、書法專家評選為特別優秀的作品。比賽評審包括武藏野美術大學校長樺山由一、書法家高雄社會長吹野政信、上野之森美術館館長坂本章美,以及擔任兼職評審的藝術工作坊講師上久保京子和吉永晴彥。從投稿的274件作品中,最後選出「台東區長獎」1件、「上野之森博物館獎」1件、「優秀獎」3件、「優秀獎」6件,並於3月8日舉行了頒獎典禮。

台東區區長 服部幸雄

頒獎典禮在台東區區長服部正男的致詞中拉開序幕。 「你們的作品都非常精彩,真正展現了你們豐富的表現力和個性。我希望這個獎項能夠激勵你們繼續創作更多作品。」他鼓勵獲獎者,並呼籲參觀者“感受創作者的個性和才華,以及作品中傾注的想法,我希望這將成為你們進一步加深對殘疾理解的機會。”

上野之森美術館館長宮內正芳

接下來,上野之森博物館館長宮內正義上台。他在致詞後談到了對此次展覽的感想,他表示:“我們的博物館旨在讓更多的人體驗到創作的樂趣和展示的興奮,我們的目標是成為一個尊重每個人的個性和情感的藝術交流場所。我們打算繼續與台東區合作,將這次展覽發展成一個通過多種表達方式加深相互理解的場所。”

書法家、高雄社社長吹野政信

另外,書法家兼貴勇社理事長吹野政信也作為評審代表進行了點評。

「我們評審們對274件作品進行了逐一審閱,並與老師們進行了討論,最後通過投票選出獲獎作品。我想補充一點,有些作品雖然最終沒有獲獎,但我還是投了票,所以作品的內容並不一定有優劣之分。」談到評選過程,他這樣解釋自己選擇獲獎作品的理由:

「我們寫書法時會用到墨水。墨水是黑色的,但根據書寫方式的不同,可能會變成灰色,或者成品看起來是白色。我嘗試將這三種顏色混合在一起,即使是在黑色中,但除此之外,我還會思考應該如何寫這件作品。例如,我會在寫作時思考是否應該用有力還是溫和的方式表達某種東西,所以它們展出最後,他勉勵大家:“希望大家在家人的支持下,明年繼續努力。”

頒獎典禮

隨後,在獲獎者家屬和嘉賓的祝賀下,大會為獲獎者頒發了證書和獎品,頒獎典禮在和諧的氛圍中圓滿結束。

作家佐藤基在其作品《貓》旁高舉得獎證書,作品榮獲台東區區長獎。

以單色水彩畫《貓》榮獲台東區長獎的佐藤基表示,自己是經就讀的機構介紹才來參加這次展覽的。這是他第二次參賽,他笑著說:“作品能展出就很有趣,能獲獎也讓我很驚喜。”

他說他喜歡可愛的動物,這部影片捕捉到了一隻貓用一種眼神看著他的瞬間,那種眼神彷彿在說:「你要給我食物嗎?」雖然乍一看銳利的眼睛可能顯得很嚇人,但藝術家卻特別注重表現一種柔軟、蓬鬆的外觀。對於未來的計劃,她表示:“比起特殊的地方,我更想拍攝和畫下那些讓我感到‘哇’或覺得可愛或美麗的日常生活場景。”

上野之森美術館獎「收據」與藝術家關口宗榮

榮獲上野之森博物館獎的關口宗榮的《收據》是一幅以大小各異、色彩繽紛的收據為特色的傑作。關口原本喜歡收集收據,在他經常光顧的機構的工作人員建議將收據製作成藝術品後,他決定創作一件藝術品。這些物品都是關口最珍貴的回憶,例如他和家人外出時吃過的食物,以及他最喜歡的便利商店裡的熱小吃。顯然藝術家用他最喜歡的顏色塗上了多層顏料,色彩的厚度傳達了他感情的強度。

此外,為了籌備本次展覽,藝術指導員也造訪了該區17個殘障設施並舉辦了工作坊。在那裡創作的作品也進行了展出,包括水彩畫、蠟筆畫、色鉛筆畫和拼貼畫。

得獎作品《我在不忍池邊散步》的作者渡邊彰和美術老師吉永晴彥。這件作品是在一次研討會期間創作的。

藝術家兼藝術講師吉永晴彥在這次展覽上再次觀看了這些作品,感慨道:「親眼觀看作品,我被作品中散發出的能量所感動。」在研討會上,我們專注於創造一個讓參與者集中註意力並融入遊戲元素的環境。他說,他也注重場地的氛圍,以便緊張的氣氛不會扼殺藝術家的自由創作慾望或每個人所擁有的天賦。

「看到參加研討會的人們全神貫注,我感到非常鼓舞。相反,我總是感覺自己從他們身上獲得了能量。最讓我高興的是聽到『時間過得真快』或『我今天感覺很累』這樣的評論,」吉永說。

此外,即使人們對自己想要創作的作品沒有具體的要求,在許多情況下,可以透過在不讓他們被資訊淹沒的情況下提供潛在的起點,或者在創作過程中共同努力,來支持他們拓展想像。其目的是“始終發現新的樂趣”,因此即使在同一設施舉行研討會,也不會變得單調乏味。從他們的話語中,我們可以看到,在這場充滿多元藝術表現的展覽中,幕後人員的努力支撐著它的魅力。

(照片正面)優秀獎「幸福美滿」翼下課後俱樂部
榮譽獎:Ayumi Kunioka 的《鯨鯊》、榮譽獎:Katsuhiro Shimada 的《太空船》

部分獲獎作品將在台東區政府一樓的藝廊展出至4月18日星期五,所以一定要去看看。

2024年「森林展」概況

日期 2025 年 3 月 7 日(週五) – 2025 年 3 月 11 日(週二)
場地 上野之森博物館
入場費 自由的
得獎作品名單 https://www.culture.city.tatoto.lg.jp/ja/shogaisha_arts/morinonakanotenrankai/r06

*本文內容截至訪談時(2025年3月8日)。

 


查看其他報告

[採訪報道]「米洛展」在東京都美術館開幕。展覽將展出包括「星座」系列在內的約100件20世紀大師的傑作。

東京都美術館

一場回顧與畢卡索、達利並列西班牙三大大師的畫家胡安·米羅70年創作生涯的大型展覽,在東京上野的東京都美術館開幕。活動將於 2025 年 3 月 1 日至 7 月 6 日舉行。

*本文中的照片是在新聞預展時獲得許可拍攝的。

場館入口

胡安·米羅(1893-1983)是西班牙加泰隆尼亞畫家,20世紀20年代作為超現實主義的主要人物之一而聞名。他以豐富多彩且獨特的詩歌風格而聞名,其中他將自然界中的圖案(例如太陽、星星和月亮)描繪為象徵性符號,但直到 90 歲去世,他仍在追求純粹和普遍的藝術,以新的表現形式挑戰自己。他被認為是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家之一。

胡安·米羅(摘自展覽面板)

本次展覽匯集了米羅的代表作《星座》系列以及代表其早期至晚年各個時期的繪畫、陶瓷、雕塑等作品約百件,全方位地介紹了米羅的整個藝術生涯。該計畫是為了響應米羅逝世40年後重新評價米羅的全球潮流而開展的,據說是自1966年米羅在世時合作舉辦的展覽以來,日本最大規模的回顧展。

展覽共分為五個篇章。

年輕人米洛因未能獲得父親推薦的會計工作而病倒。 1912年,米羅重返藝術學校,研究最新的藝術趨勢。
在第一章「年輕的米羅:對藝術的決心」中,有作品展現了米羅在這一時期嘗試了立體主義、野獸派,以及被當時的前衛藝術家視為父親的塞尚等多種繪畫風格,探索著自己的表達方式。

裝置視圖:“Forêt de Vibre”,1910 年,胡安·米羅基金會,巴塞隆納(存款)
展覽場景:自畫像,1919 年,巴黎國立畢卡索博物館

米羅留下了許多以羅伊格山的動人風景為主題的作品,包括他的早期傑作《棕櫚樹的房子》 (1918 年)。蒙特羅伊格是米羅藝術信念得以堅定的地方,也是他一生創作的源泉,是他深化藝術思考的地方,也是他重新確認加泰隆尼亞人身分的地方。本作品是米羅所謂「細密畫派時期」的代表作品,他放棄了先前對其影響很大的野獸派風格,開始注重精細細節的描繪。

展覽現場:棕櫚樹屋,1918 年,馬德里索菲亞王后國家博物館

1920年,米羅終於如願來到了藝術世界的中心巴黎,這座城市的現代氣息和前衛藝術深深吸引了他。

受到與當地超現實主義作家和詩人的互動的啟發,他開始對一種遠離具體性的、更具詩意的表達風格感興趣。 1925 年至 1927 年間,米羅創作了 100 多幅“夢境畫”,他在代表空虛的廣闊背景中添加了無定形的動態線條,用它們作為象徵來展示夢境的進展。在其中《繪畫=詩》系列中,他將無形的詞語、短語當作主題來描繪,不與具體的物體區分開來,使其擺脫了原有的角色。

第 2 章「蒙特羅伊——巴黎:從鄉村到先鋒派之都」介紹了自 20 世紀 20 年代以來的這些活動。 「夢幻畫作」轟動了巴黎畫壇,米羅也成為了名副其實的著名超現實主義畫家。

展覽場景:從左到右:繪畫(吸煙男子的頭部)和繪畫(頭部和蜘蛛),均為 1925 年,馬德里索菲亞王后國家博物館
展覽現場:繪畫 = 詩歌(愛上我的栗色頭髮女孩的幸福)1925 年,胡安·米羅基金會,巴塞隆納(存款)

《荷蘭室內裝飾 I》 (1928 年)是米羅深受 17 世紀荷蘭繪畫影響的作品,以亨德里克·索爾夫的《琵琶演奏者》(1661 年)為基礎創作。展覽還設有展示索爾夫原創作品和本作準備草圖的面板,透過對比可以發現,索爾夫將日常生活中的自然場景變成了平面色彩和有機形態的超現實世界,消除了任何立體感和透視感。

展覽現場:荷蘭室內裝潢 I,1928 年,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

1936年西班牙內戰爆發,米羅流亡海外,並在隨後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繼續孤獨地創作,躲避戰爭的蹂躪。
第三章「逃離與詩學:以戰爭時代為背景」重點介紹了傑作「星座」系列,該系列是他於 1940 年從巴黎逃到諾曼底的一個村莊時開始創作的,並在從馬略卡島到蒙特羅伊格的途中完成。

展覽現場:晨星,1940 年,胡安‧米羅基金會,巴塞隆納

星座系列是紙上而非畫布上的一系列小幅水粉畫。據說他刻意逃避殘酷的現實,從廣闊美麗的星空和莫札特、巴赫的音樂中尋求慰藉,並以此為靈感畫出超越現實的希望之畫。此次展覽展出的作品總計 23 幅,其中三幅為《晨星》、《女人與鳥》以及《蝸牛磷光蹤跡指引下的夜景》 (1940 年)。該系列以建立米羅的象徵體係而著稱,但由於每件作品都分散在世界各地,因此這是一個難得的機會將多件作品放在一起觀看。

展覽現場:《蝸牛磷光蹤跡指引的夜景》,1940 年,費城藝術博物館

另一方面,自1928年前後,米羅開始對藝術的商品化和對藝術家的過度關注進行批判,並產生了「謀殺繪畫」的衝動。漸漸地,他開始發展出一種可以稱為反藝術或反繪畫的風格,例如拼貼畫和與繪畫無關的材料和元素共存的物品,例如本章中介紹的《無題(夜之戀人) 》(1934 年),其中衛生紙被粘貼在鋁箔上。他繼續質疑傳統繪畫表達的本質。

展覽場景:從左到右,繪畫(蝸牛、女人、花朵、星星)和無題(夜晚的戀人),均為 1934 年,馬德里索菲亞王后國家博物館

1947年,米羅首次訪問美國,受委託繪製壁畫,但早在六年前,他在美國就已聲名鵲起,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還舉辦了他的作品回顧展。在此期間,米羅受到了傑克遜·波洛克等年輕藝術家的啟發,回到日本後,他開始對各種創作活動產生興趣,包括蝕刻畫、石版畫、與工匠合作製作的陶瓷以及雕塑。
第四章「夢想工坊:內省與新創作」追溯了 1950 年代和 1960 年代戰後的發展。

第四章 展覽現場
第四章 展覽現場

順便說一句,雖然米羅的許多作品都有簡潔的標題,但他實際上喜歡賦予標題和作品之間的關係一種俏皮和詩意的感覺。 《一隻紅蜻蜓追逐一條向彗星盤旋的蛇》 (1951 年)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它的描述性標題引導觀眾的目光沿著屏幕移動,誤導觀眾試圖找到彗星、蛇和紅蜻蜓,就像那條盤旋的蛇一樣。激發這種好奇心的是鮮豔的配色,蜿蜒的線條和怪誕的描繪,所有這些都是米羅的手段。我對其構思的巧妙程度感到驚訝。

展覽場景:紅蜻蜓追逐盤旋彗星的蛇,1951 年,馬德里索菲亞王后國家博物館

本章也展示了他在 1956 年完成期待已久的馬略卡島大型工作室之後,受到美國抽象表現主義巨幅畫作的影響,他的作品如何變得越來越大。大型繪畫《太陽前的人物》 (1968 年)是米羅視覺語言的巔峰之作之一,其靈感來自日本畫家僧侶仙井義本的作品,他使用圓形、三角形和正方形的形狀來表達宇宙。

米羅很早就對日本產生了興趣,在 1966 年訪問日本期間,他意識到自己與日本傳統藝術以及日本藝術家的理念有著密切的聯繫。這幅作品以其自信的筆觸讓人聯想到書法,是米羅東方情懷的重要體現,這也是約 40 年來它首次在巴塞隆納以外的地區展出。

展覽場景:由左至右:《月光下飛翔的鳥兒》,1967 年,納哈邁德收藏;《太陽前的人物》,1968 年,胡安·米羅基金會,巴塞隆納

第五章「走向繪畫的本質」展示的是他晚年(20 世紀 70 年代至 80 年代)創作的作品。儘管米羅已牢固確立了自己世界知名大師的地位,但即使到了晚年,他仍然繼續審視自己的作品,並毫不猶豫地進行大膽和非傳統的實驗。

例如, 《燒焦的畫布 2》(Burnt Canvas 2,1973 年)是一系列五幅畫作中的一幅,在這些畫作中,白色畫布被大力澆上油漆,踩踏,用刀劃破,最後澆上汽油並點燃。這幅作品並非一時衝動的創作,而是旨在探索隱藏在燒焦的畫布和紙張的物質性中的美感,同時也傳達出一種永不消退的能量和強烈的反叛精神,反對將藝術視為高雅文化,反對將藝術貶低為單純的財產。

展覽現場:《燒焦的畫布 2》,1973 年,巴塞隆納胡安·米羅基金會(存放)

晚年的米羅也開始運用更貼近身體動作的筆觸。在他的三聯畫《煙火I、II、III》 (1974年)中,其形象與水墨畫相似,他猛烈地潑灑顏料,然後用畫筆在因重力作用而滴落的顏料痕跡上塗抹。受美國抽象表現主義畫家的影響,他的技巧是讓新的作品透過偶然的機會出現,從而指導他的創作過程。這是作品首次在日本展出。

展覽場景/前景為《煙火 I、II、III》,1974 年,巴塞隆納胡安·米羅基金會

第 4 章和第 5 章也探討了米羅透過海報創作所做出的積極的社會、政治和文化承諾。

1960、70年代,也就是西班牙佛朗哥獨裁統治的最後時期,米羅創作了大量海報,表達那些幾乎沒有機會公開表達自己意見的社會大眾的希望和要求。他還表示,“藝術家是在別人沉默時,大聲說出來的人”,而此次展覽也強調了米羅作為藝術家的立場,即他從事研究事業並不只是為了表達自己的興趣。

展覽場景/前景:“巴薩足球俱樂部成立 75 週年”,1974 年,胡安·米羅基金會,巴塞隆納

畫家米羅是如何在整個20世紀投身於前衛藝術並且確立自己的風格的同時又不斷使自己處於創作張力之中的?歡迎您來本次展覽親身體驗這一探索過程以及這種獨特的藝術的魅力。

「米洛展」概況

場地 東京都美術館特別展覽室
日期 2025 年 3 月 1 日(週六)至 2025 年 7 月 6 日(週日)
營業時間 9:30-17:30,週五至 20:00(最後入場時間為閉館前 30 分鐘)
休息日 5 月 7 日,星期一、星期三
*但是,該設施將於4月28日星期一和5月5日星期一(國定假日)開放。
入場費(含稅) 成人2,300日圓、大學生、專科學生1,300日元、65歲以上1,600日元

※3月1日(週六)~16日(週日)僅限大學生、專修生免費。
※持有身體障礙者證、戀愛證、康復證、精神障礙者保健福利證、原爆受害者健康證的人員及其陪同人員(最多一人)免費。
*18 歲以下及高中生以下免費。

詳情請查看官方網站售票頁面

主辦單位 東京都美術館(東京都歷史文化基金會)、胡安·米羅基金會、朝日新聞社、朝日電視台
詢問 050-5541-8600(你好撥號)
展會官方網站 https://miro2025.exhibit.jp/

*本文內容為訪談時的最新內容。請查看展會官方網站以了解最新資訊。

文章提供者: Kokosil Ueno


查看其他報告

[報道] 特別展「舊佐賀皇居、大覺寺」在東京國立博物館開幕。欣賞 100 多幅屏風畫作的壯麗景色

東京國立博物館

位於京都佐賀的大覺寺,自平安京遷都後,作為觀光勝地受到朝廷和貴族的喜愛。
其前身是平安初期嵯峨天皇(786-842)所建的離宮嵯峨院,876年在其女雅子妃的請求下改建為寺廟,創建了大覺寺。從那時起,歷代天皇和皇室成員都曾在這座享有盛譽的寺廟中擔任門跡(住持),這座寺廟後來被親切地稱為「佐賀御所」。

2026年是大覺寺創建1150週年,東京國立博物館為迎接這一天,舉辦了「舊佐賀皇居大覺寺~皇居相關繪畫大全~」紀念展,展出了大覺寺的所有珍寶。展覽將持續到 2025 年 3 月 16 日星期日。

※未註明地點的作品均為大覺寺作品。
*部分作品將被替換。未列出展覽時間的作品將在整個展覽期間展出。
第一期:2025年1月21日(二)至2025年2月16日(星期日)
第二展期:2025年2月18日(二)至2025年3月16日(星期日)
*本文內容為訪談時的最新內容。最新資訊請關注展會官方網站。

入口

會場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嵯峨天皇與空海~從嵯峨院離宮到大覺寺」展出了描繪大覺寺早期歷史的藝術品。其中特別引人注目的是“五大明王像”,象徵著大覺寺信仰的核心-五大明王信仰

五大明王是密宗中的五位佛明王,即不動明王、禦三世、群陀利、大義德、金剛夜叉。相傳其起源於中國唐代,而傳入日本則是從唐代歸來的空海開始。喜愛唐文化的嵯峨天皇與空海也是好友,在空海的敦促下,嵯峨天皇在別墅內的手佛堂中供奉了五大明王的像。

重要文化遺產 明庵《五王像》 平安時代 安元 3 年(1177 年)
重要文化遺產 明庵製作的「五大王軍都明王像」 平安時代安元 3 年(1177 年)

雖然當時的佛像已失傳,但信仰卻代代傳承下來,大覺寺至今仍保有三座「五大明王」佛像。其中兩件正在展出。其中之一就是大覺寺的本尊,是由緣派佛教雕刻家明圓在後白河天皇的宮殿中創作的,明圓在平安時代後期為皇室和高級貴族創作了許多佛像。雖然外表嚴肅、憤怒,但其豐滿的體格卻散發著精緻的優雅,是一件融合了力量和優雅的傑作。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這是唯一現存的明庵。

五大天王像:不動明王像、軍刀像、大義像為重要文化財產,由尹真於文紀元年(1501 年)室町時代製作;禦三瀨像和金剛夜社像為江戶時代(17-18 世紀)製作

另一尊是從京都清涼寺五大堂搬來,高約 2 米,十分氣勢磅礴。其中三尊雕像據信是由室町時代佛教雕塑家印心製作的,兩尊雕像是在江戶時代修復的。

第 2 章「明治維新的開創者後宇多天皇 – 佐賀皇居的起源」主要講述後宇多天皇 (1267-1324) 的功績。 「大覺寺大殿群」中所展示的當時龐大寺院群的面貌,正是後宇多天皇被稱為「大覺寺復興的開山祖師」的原因。

「大覺寺建築群」 江戶時代,18-19 世紀

後宇多天皇是真言宗的虔誠信徒,出家後在大覺寺擔任阿闍梨(上師),在培養弟子的同時留下了許多聖訓和書法。展覽中也展出了多件珍貴的御書法(天皇親筆書寫),包括記錄對空海崇敬的國寶《豪田天皇禦書 弘法大師生平》和記錄有關佛教密教迴向儀式的各種理論的《豪田天皇禦書 迴向印明》

國寶「後田天皇手跡 紅法大師生平」 鎌倉時代 1315 年(昭和 4 年) 展覽前半部分

大覺寺作為從後佐賀天皇開始的皇室(大覺寺系,後來的南朝)的根據地,寺院規模龐大,設施完善,但是從南北朝時期開始就陷入戰亂,在應仁之亂等一系列災難中,寺院的大部分建築被燒毀。第3章「天皇與宮廷文化」介紹了當時支持大覺寺的歷代天皇和住持的功績以及他們所帶來的宮廷文化。

源氏物語(大覺寺版),室町時代,16 世紀
《十種香盒配嫩松漆畫》(細節)江戶時代,19 世紀

本篇的看點之一是同時展示「臼杵(冰丸)」與「鬼切丸(鎧切)」兩把刀。

由左至右:重要文化遺產“太刀 □多田款(以淺綠色(Kneemaru)而聞名)”,鎌倉時代,13 世紀 / 重要文化遺產“太刀 康綱款(以鬼切丸(Higekiri)而聞名)”,平安至鎌倉時代,12 至 14 世紀,京都北野天滿宮
重要文化遺產 「署名 □Tada 的太刀(著名的淡綠色「Kneemaru」)」 鎌倉時代、13 世紀

「Usu Midori (Kneemaru)」 的刀刃寬大、大膽、彎曲,並具有小而不規則的刀刃圖案,這些圖案以低角度硬化。受到源氏家本係賴光、義經、賴朝等人的高度重視,並傳給了大友、田原、西園寺等家族以及安井門跡,最後傳到了大覺寺。鬼切丸(Higekiri)的刀身略窄,刀刃優雅,中間呈曲線,刀紋粗獷。鎌倉幕府滅亡後,此神社落入新田義貞之手,經過殺死義貞的司馬高經及其子孫最上家,最終捐贈給北野天滿宮。

基於「精心打造的寶劍擁有超越人類理解的精神力量」這一信念,這些「兄弟劍」也與各種超自然傳說有關。它的傳說與源氏家族的興衰息息相關,二口寶珠不僅象徵著源氏家族本脈的正統性和權威性,而且人們還相信它能引領其主人走向勝利。這將是兩者首次在東京共同展出。配備了專門的展示櫃和展示架,方便您欣賞美麗的刀片。

《光之綠劍傳說》江戶時代,17-18 世紀
第四章 展覽現場

第四篇章「皇后宮觀門畫-主臥與皇帝宮殿」是本次展覽的亮點。位於大覺寺中心的親殿是後水尾天皇賜予的親殿式建築,由1620年入主宮廷的和光(東福門院)的宮殿移建而成。西北面的「清心殿」是安土桃山時代建造的書院式建築,作為歷代住持的住所。

室內裝飾的約240幅推拉門和障子畫,大部分都是安土桃山時代至江戶時代的代表畫家剋野山樂(1559-1635)所作所為,他曾為豐臣氏和九條氏效力。目前,該畫正在進行歷時14年的大規模修復,本次展覽將以修復部分為重點,共展出兩個時期的畫作123幅(早期100幅,晚期102幅)。據說,如此規模的物品被帶出寺廟尚屬首次,其壯觀景象必將令人著迷。

展覽中展示了正式的「禦貫之間」房間的複製品,據說後宇多天皇曾在這裡以隱居天皇的身份統治國家。
重要文化遺產《牡丹》(共 18 幅),作者:徠野山樂,江戶時代,17 世紀
重要文化遺產《松與鷹》(共 13 幅),作者:徠野山樂,安土桃山至江戶時代,16 至 17 世紀,展覽前半部分

裝飾主臥室鷹室的 13 幅松鷹畫是山樂的花鳥水墨畫傑作,在一塊長長的畫布上描繪了一棵巨大的松樹和一隻勇敢的鷹。粗壯起伏的樹幹和蜿蜒曲折的樹枝所營造出的動態感以及整體的平衡感,可能會讓人想起東京國立博物館所藏的檜木屏風,它是由山樂的老師得野永德 (1543-90) 創作的。

重要文化遺產《紅白梅圖》(八幅之一),作者:徠野山樂,江戶時代,17 世紀

《紅白梅圖》(8 幅)是山樂最偉大的作品之一,裝飾著新田殿的紅梅室,是現實主義和裝飾主義的完美結合,大樹在整個銀幕上的顯示方式也顯示出永德的影響。另一方面,這兩幅作品的描繪風格都比永德的粗獷豪放風格更為柔和、溫和,這表明山樂在繼承了大師的特色的同時,也提煉出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個性。

重要文化遺產 渡邊子規《野兔》 江戶時代 18 世紀
重要文化遺產《野兔》(共 12 幅),作者渡邊子規,江戶時代,18 世紀

正殿內廊下部障子屏風上的 12 幅畫作名為“野兔”,是由江戶時代中期畫家渡邊子規 (1683-1755) 創作的,他師從徠野派和尾形光琳。據說這幅畫是近衛家廣為了安慰他的兒子而委託創作的。

會場內的特設商店出售以「野兔畫」中的兔子為主題的可愛鑰匙圈。 (目前已售完)

特別展「舊佐賀皇居大覺寺~皇居相關繪畫的豐富多彩~」將舉辦至2025年3月16日,讓遊客能夠沉浸在大覺寺的悠久歷史和優雅氛圍中。

紀念創作1150週年特別展「舊佐賀皇居大覺寺~皇居相關繪畫大全~」概要

日期 2025 年 1 月 21 日(星期二)至 2025 年 3 月 16 日(星期日)

*展覽期間,部分展出作品將會有所改變。
展覽前半部:1月21日(星期二)~2月16日(星期日)
展覽下半場:2月18日星期二至3月16日星期日

場地 東京國立博物館平成館(上野公園)
營業時間 9:30-17:00
*最後入場時間為休館前 30 分鐘。
休息日 週一(2月10日、24日開館)、2月25日(週二)
主辦單位 東京國立博物館、大覺寺、讀賣新聞、日本電視放送網、BS日本電視台
詢問 050-5541-8600(你好撥號)
展會官方網站 https://tsumugu.yomiuri.co.jp/daikakuji2025/

*本文內容為訪談時的最新內容。請查看展會官方網站以了解最新資訊。

文章提供者: Kokosil Ueno


查看其他報告

【國立科學博物館】特別展覽「鳥」報道報道。 600餘件標本大館藏,基因組分析最新研究揭示鳥類魅力

國立科學博物館
展會風光

鳥類大約分為11,000個物種,是陸地脊椎動物中數量最多的物種,並且在世界各地的各種環境中繁衍生息,包括天空、地球、水,甚至極地。日本的鳥類分類以日本鳥類學會出版的《日本鳥類目錄》為基礎,時隔12年進行了首次修訂。

目前正在東京上野國立科學博物館舉辦的特別展覽“鳥類:基因組分析揭示的新鳥類譜系” (持續至2025年2月24日)根據基因組譜系的最新分類解釋了多樣性。魅力,包括它們令人驚嘆的生態。展出了 600 多件鳥類標本,是國立科學博物館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展覽,適合從初學者到鳥類愛好者再到狂熱的觀鳥者的廣泛人群。

在會場入口處,迎接您的是兩隻象徵鳥類美麗和可愛的小鳥。左起:國立科學博物館的印度孔雀(Phaseriformes)標本剝製標本 / 國立科學博物館長尾山雀(長尾山雀亞種,雀形目)標本剝製標本
展會風光

擔任本次展覽總監督的西海功先生(國立科學博物館動物研究部研究主任)在開幕前的新聞發布會上談到了舉辦本次展覽的意義。

「鳥類在生態係金字塔中發揮著多種作用,例如,食花蜜的鳥類參與授粉,食種子的鳥類參與種子傳播,它為各種無法自己打洞的生物提供了棲息地。如鳥和貓頭鷹。近年來,許多鳥類的數量有所減少,有些瀕臨滅絕,我相信在考慮全球環境時,了解鳥類並適應它們是極其重要的。

西凱認為,在所有動物中,鳥類特別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保守估計,由於人類活動,已有1430個物種滅絕,這意味著12%的物種已經滅絕。作為本次展覽的前奏,設置了一個以“滅絕”為主題的專區,可以感受到策展人“最重要的是,我們希望人們了解鳥類的現狀”的強烈願望。

鳥類滅絕專區展示有1920年在對馬收集的大型啄木鳥、紅耳啄木鳥等,其雄性和雌性是最後滅絕的。
以多種方式進化的鳥類翅膀的比較展覽。翅膀適合快速逃離掠食者,而翅膀適合長距離移動。
也根據化石骨骼標本和其他材料解釋了導致現代鳥類的進化過程。 /恐爪龍化石骨架(複製品),國立科學博物館

本次展覽的一大亮點是展示了真人大小的桑德斯佩拉戈爾尼斯模型,這是歷史上最大的飛鳥,生活在約2600萬年前,翼展長達7公尺。

Pelagornis sandersi 真人大小的活體模型,國立科學博物館
與上面相同。它的骨架讓人想起鵜鶘和信天翁等海鳥,但最新的理論是它屬於鹿角鴨家族。

該模型的監督者Takanobu Hiji先生(國立科學博物館) 「據我們目前所知,這是歷史上最大的飛鳥。」考慮到這隻鳥的潛力,根據它的身體結構,我們不知道它能有多大。 「我接受了挑戰。恢復它是因為我想我想探索化石中已知形狀的多樣性,例如它們是否可以飛行,以及形狀的限制。

犀鳥展覽。許多鳥類,例如紅頭犀鳥和大尾犀鳥,喙上都有獨特的突起,稱為木桶。

本次展覽最吸引人的特點就是標本數量之多。

根據西貝介紹,他們從國立科學博物館收藏的約3000件標本中精心挑選了最美麗的標本。與日本唯一專門研究鳥類的博物館-我孫子市鳥類博物館和姬路博物館合作展出了來自世界各地的600多件鳥類標本。這個展覽的口號是“你可以看到值得一生珍藏的鳥類!” ,但作為指導,如果你能觀察到超過400種鳥類,就可以說你是一個相當有經驗的觀鳥者了。

近年來,獼猴桃因其可愛而越來越受歡迎。 / 小斑點奇異鳥(幾維形目)標本剝製標本,國立科學博物館
世界上最大的鴿子-大鴿子,重約2.5公斤,分佈於新幾內亞島,其冠羽狀似孔雀,似花邊。 / 鴿子標本,國立科學博物館
達爾文雀的高品質鳥雕作品集,達爾文雀生活在加拉巴哥群島,根據所吃的食物進化出不同的喙形狀和身體大小。

可愛的鳥、獨特的鳥、稀有的鳥。有這麼多樣的物種,無論您要尋找哪種鳥類,您都一定會從中獲得樂趣。

「企鵝聚會」區

場館依照分類序排列,其中亮點是企鵝序展和「企鵝聚集」專區。

展出的是現存 18 種企鵝目中 11 種的 15 件標本。雖然有些標本具有獨特的姿勢,例如帝企鵝正在註視著它的雛鳥,但也有一些標本在其排列中講述了一個故事,例如一群海角企鵝和麥哲倫企鵝凝視著同一個方向,彷彿它們對企鵝感興趣。風景連貫,有動物園的氣氛。

海雀(Ploveriformes)標本,國立科學博物館

它看起來像企鵝,但它是一個完全不同的家族,有趣的是它隨意地與海雀混在一起,海雀是鴴科的成員。雖然企鵝的分佈僅限於南半球,但據說海雀等與企鵝類似的不會飛的鳥類即使在北極也經歷了趨同進化(*)。

(*) 當來自不同譜系的生物體放置在同一環境中時,它們會獲得相似的特徵和功能,例如鯊魚(魚類)、海豚(哺乳動物)、鳥類的翅膀和蝙蝠(哺乳動物)的翅膀。

大賊鷗(Ploveriformes)的標本剝製標本,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當你看向「企鵝聚集」角的上空時,你會看到捕食企鵝蛋和雛鳥的掠食者大賊鷗正在張開翅膀,顯然是在瞄準企鵝。很容易錯過懸掛的展品,所以我們建議360度環顧會場。

這個角落極為莊嚴,有禿鷹、虎頭海雕等鷹目標本。

此外,透過基因組分析進行系統發育研究是本次展覽的支柱,展覽也介紹了遊隼目作為主要分類的建立,作為這項研究的標誌性成果。根據主要基於形態差異的遊隼常規分類,它們被歸類為鷹科成員,這一點很少受到質疑。目的關係更密切。

遊隼(隼科)標本剝製標本,國立科學博物館
鸚鵡眼睛展示

雀形目有 44 個目,雀形目有 6,700 多種,幾乎分佈於世界各地,但雀形目只有一種,是亞馬遜河流域特有的,但分佈範圍很廣。 。

這種一目一種的稀有鳥類是樹棲的,飛行能力較差,是唯一具有獨特生態、主要以樹葉為食的鳥類。這個形象與猛禽猛禽的形象完全相反,猛禽會猛烈地飛行來捕食獵物,但從系統發育角度來看,鷹和貓頭鷹等猛禽可能起源於此目。

蝸牛(Tsumebaciformes)的標本剝製標本,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基本上,鳥類的「眼睛」在幾乎相同的年齡發生了分化,而「眼睛」是從6600萬年前恐龍因小行星撞擊而滅絕到大約5000萬年前分化的群體。目前尚不清楚蛹目是否已經超過 5000 萬年沒有分化,僅作為一個物種倖存下來,或者是否除了一個物種之外的所有物種都已滅絕,但它是一個神秘的存在。

國鳥雉雞先前被認為是生活在歐亞大陸的日本雉雞的亞種,但基因組分析結果顯示,它是日本的國鳥。它已成為名副其實的「日本鳥」。 / 雉雞(石馬雉亞種,雉科)標本,國立科學博物館

不要錯過「鳥類的秘密」專區,該專區由人氣動物插畫家沼笠渡(Watari Numagasa)創作。

這個角有「杜鵑蛋會毀掉它的宿主嗎?」以及鳥類也有的「方言」和「單字」等23個主題,並以知識問答形式介紹最新的研究成果。沼笠渡的插圖以幽默的方式幫助參觀者理解,讓人發笑。

「鳥類的秘密」角落、「建立領地的得與失」展覽
「鳥的秘密」角落、「飛越喜馬拉雅山的鳥」展覽

其中一位監督者浜尾正司(國立科學博物館動物研究部研究主任)說:「透過這次展覽,我們想強調鳥類和人類看待世界的差異。」我提到展覽「鴿子教會我們鳥類的心臟。

「鳥的秘密」角落、「鴿子教鳥心」展覽

那裡介紹的是一項實驗的結果,在該實驗中,向受過訓練以區分日本和西方繪畫的鴿子展示了一幅打亂的繪畫,其中原始繪畫被分為 1,024 個部分並重新排列。人們很難分辨原畫是日本畫還是西洋畫,但鴿子即使第一次看到這幅畫,也能輕易分辨出來。

「人類善於從大局出發,找出特徵,而鴿子則很誠實,或者更確切地說,它們會一一觀察細節並記住它們。這就是它們感知事物的方式。換句話說,它們有感知世界的方式不同。

濱尾先生也提到了一個關於雄性和雌性鳥類之間意想不到的配對關係的展覽。有些人可能會有這樣的印象:鳥類結成一夫一妻制,和諧地撫養孩子,就像「押鳥夫婦」這句話所暗示的那樣。然而,例如,當一隻雄性雉雞與處於交配關係的雌性雉雞生下孩子時,它就會放棄築巢、孵化、撫養孩子和配對關係,並開始陸續向其他雌性求愛,從而導致一夫多妻制。

雉雞(雉科)雌性(正面),雄性(背面),標本剝製標本,國立科學博物館

人類的常識會讓我們皺起眉頭,想:「一隻小雞怎麼能從一隻雌性轉移到另一隻而不養育自己的孩子呢?」然而,實際上,小雞成熟得很快,似乎只需要一隻小雞就足以撫養他們自己的小雞。 Hamao說,這是每個個體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中進化以產生更多後代的結果。

據說,分佈於澳洲的紅背澳洲鶯,50%的雛鳥是透過異對交配出生的。 / 澳洲紅鶯(雀形目),動物標本,國立科學博物館

「這樣一來,我們所認為的「因為人類這樣想,鳥類也會這樣想」的想法,令人驚訝地是不正確的。鳥類承受著嚴峻的進化選擇壓力,我已經獲得了留下後代所需的所有特質。因此,我覺得我們不應該把它和人類聯繫起來。

基因組分析顯示,鳥類看起來與我們過去的影像有所不同。它們具有什麼樣的生態特徵,過著什麼樣的生活方式,在生態系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了解了這一點,我們又發現它們有怎樣的魅力呢?此次展覽將是更新基因組時代鳥類形象的絕佳機會。

「鳥類:基因組分析揭示的新鳥類譜系」特別展覽概述

時期 2024年11月2日(星期六)~2025年2月24日(星期一/休館)
場地 國立科學博物館(東京上野公園)
開放時間 9:00-17:00(入場截止時間為16:30)
休息日 週一、11月5日(週二)、12月28日(週六)~1月1日(週三)、1月14日(週二)
*但是,博物館將於11月4日(星期一、假日)、12月23日(星期一)、1月13日(星期一、假日)、2月17日(星期一)、2月24日(星期一、假日)開放。
*演出日期可能會有所變動。
入場費(含稅) 一般民眾、大學生2,100日圓、小學生、國中生、高中生600日元
*學齡前兒童免費。
*持有殘障人證的人士和一名護理人員可免費入場。
*如果您有學生證或其他證件,請在入學時出示。
贊助商 國立科學博物館、日本經濟新聞、BS 東京電視台
詢問 050-5541-8600(您好撥號)
展會官方網站 https://toriten.exhn.jp/

*文章內容截至報導日。最新資訊請關注展會官方網站。


查看其他報告

【東京國立博物館】特別展「埴輪」報道報道。親如兄弟的五位「鎧甲勇士」歷史上首次相聚。

東京國立博物館
展覽現場,群馬縣大田市飯塚町出土國寶“埴輪鎧甲武士”,古墳時代,6世紀,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被稱為古墳時代眾多粘土中最偉大的傑作的國寶“埴輪鎧甲武士”被指定為國寶,並舉辦了特別展覽“為了紀念這一時刻,將在東京國立博物館(以下簡稱東博)舉辦「埴輪」活動。展覽期限至2024年12月8日。


展會風景

埴輪是在 3 世紀至 6 世紀的古墳時代活躍創作的,是並排放置在古墳中的無釉雕像,古墳是國王和其他有權勢人物的墳墓。在早期,它們是簡單的圓柱體形狀,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們發展成為獨特的造型,包括人物、馬、鳥等可愛的動物泥人,以及模仿精緻武器和房屋的具象泥人。它是一份將古代人們的生活和習俗傳承至今的珍貴文獻。

本次展覽匯集了從日本各地精選的約120件珍品,包括從古墓中出土的泥人等陪葬品。這將是半世紀以來東北地區首次舉辦的大型陶土展。

在第一個會場的入口處迎接遊客的是“跳舞埴輪” ,它以其可愛而傻乎乎的表情被公認為埴輪的標誌。埴輪是在日本列島獨特出現和發展的,其特點是服裝、面部、手勢等的表達簡單化,且圓潤,是體現其獨特的“鬆散”的代表作品。據說它是按照儀式中的舞蹈設計的,也是東伯的吉祥物東伯君的模型。

【埴輪舞人】埼玉縣熊谷市野原古墳出土,古墳時代,6世紀,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1930年從埼玉縣熊谷市的野原古墳挖掘出來後,很快就得到了修復和恢復,但近年來它已經嚴重老化,不再可供出租。因此,東京國立博物館和文化財產利用中心透過群眾募資等方式籌集捐款,將於2022年10月開始拆除和修復該建築。修繕將於2024年3月完成,本次展覽將是其修繕後首次亮相。

修復後有幾處發生了變化,但最大的變化可能是發紅的程度。清理過程中發現,這件作品的顏色比實際顏色更黃,這是因為埋藏時附著的污垢,以及多年展出時空氣中積累的污垢。舊的出土物品通常不會被強行移除以顯示其出處,但在這次修復中,他們決定盡可能去除污垢,以便他們可以看到它們最初製作時的樣子。這樣出現的原始顏色正是關東北部常見的紅燒色,含有較高的鐵含量,含有火山礦物質。

不過,根據東博大學研究員山本亮介紹,最近有一種理論認為「他們不是在跳舞,而是在拉馬」。

山本研究員在「埴輪:跳舞的人」面前解釋他的工作。您可以在前景中看到泥人腰上的繩子和鐮刀。

埴輪的單手舉起姿勢經常與馬一起出土。似乎還有證據表明,較短的埴輪腰間掛著的絞繩代表韁繩,背上的鐮刀代表用來割草為馬提供食物的東西。如果是馬引的話,我早就把他們當作「舞者」來熟悉了很多年,所以我感到有點失望…

「另一方面,埴輪通常是由原來的發展而來,具有不同的含義。在這次展覽中,我們稱它們為埴輪群雕像,但它們是由不同類型的埴輪組合而成,例如獵人的埴輪可以表現的故事有很多,例如用泥人或野豬表達狩獵場景。未來的研究值得期待。

下一個展區名為“王者出現”,是一個豪華的空間,所有展品均由國寶組成。

國寶《鑲金長劍》奈良縣天理市東大寺山古墳出土,4世紀古墳時代【刀身:中國,後漢時代,2世紀】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在古代墓葬中,除了黏土泥人之外,還可能發現豪華的隨葬品。例如,在古墳時代初期(3世紀至4世紀),國王扮演卑彌呼這樣的祭司角色,因此出土了許多銅鏡和寶石製成的臂飾等寶物。

展覽介紹了一件國寶,一把劍首裝飾獨特的鑲金劍,是從建於 4 世紀末的東大寺山古墳中出土的。這件作品被認為是日本出土的最古老的銘劍,一些研究人員認為是中國王朝的卑彌呼所傳下來的。

由上至下:國寶:衝角頭盔、國寶:項鍊、國寶:橫板飾釘短甲出土於熊本縣泉町江田船山古墳,5~6世紀,東京國立博物館。

古墳時代(5世紀)中期,由於朝鮮半島的動亂,國王變得更加武士化,武器變得更加突出。古墳時代後期(公元六世紀),大和王權的集權性日益增強,騎馬風俗也日益盛行,出現了鍍金和青銅飾物,將國王和他的馬裝飾得更加華麗,顯示了他們的崇高權威。我會。

熊本縣泉町枝船山古墳出土國寶《金耳環》古墳時代5~6世紀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國寶「鎏金銅鈴大腰帶」群馬縣高崎市渡貫觀音山古墳出土,古墳時代,6世紀,文化廳收藏(群馬縣立歷史博物館藏)

這樣一來,隨葬品也隨著國王的角色的變化而變化,從它們中我們可以看出當時製作泥人的文化和習俗是如何變化的。

在古墳上放置泥人的習俗,以與大和王權的關係為中心,從古墳文化中心的近畿地區,到北部的岩手縣和南部的鹿兒島縣,遍布日本列島。根據各地風俗習慣的差異、技師的熟練程度以及與大王關係的深淺,這些埴輪可能與大王陵墓中發現的埴輪一樣精緻,也可能非常獨特、獨特。各自的地區顯現出來。 「埴輪造型」展區集中展示了多種形式的發展。

【仿船形黏土】原件:三重縣松坂市寶塚1號古墳出土,古墳時代5世紀/平成時代21世紀,文化廳收藏(九州國立博物館保存)
【馬形埴輪】三重縣鈴鹿市石藥東古墳群第63號墓出土 5世紀古墳時代 三重縣收藏(三重縣埋藏文化遺產中心保管)

例如三重縣鈴鹿市石藥東古墳群出土的「馬形埴輪」 ,無論是直鬃毛還是頭飾,都具有獨特的頭部表情,即使在日本也是獨一無二的。據說在茨城縣出土的「埴輪男子」 ,捲髮,頭戴尖頂帽子,酷似圖畫書中的仙女。像這樣留著長鬍鬚的埴輪,是六世紀以來具有濃鬱鄉土氣息的典範。

《埴輪:鬍子男》傳統出土於茨城縣,古墳時代,6世紀,東京國立博物館收藏

暗中引起參觀者註意的是“有臉的圓柱埴輪”,這是一個圓柱埴輪上不知為何帶有面部表情。

前景是從群馬縣前橋市中副鄉古墳出土的有面圓柱狀粘土,古墳時代,6世紀,群馬前橋市教育委員會收藏(保存於大室埴輪館)

圓柱形埴輪的根源是彌生時代吉備地區(現在的岡山縣)的禮器,被稱為“德喜體”的陶器,是作為甕的台座而製作的,其面部沒有任何起源。 。從埴輪的誕生到消失,圓筒埴輪一直是主流,在北關東地區也曾出土過帶有面孔的圓筒埴輪的實例,例如群馬縣玉村町的下鄉天神塚古墳、行木平山長古墳等。是黏土製作者的頑皮認為“只是圓柱形很無聊嗎?”

進入第二個場館,終於看到了本次展覽的重頭戲──《國寶:勇士與戰友》展區。

展會風景

東伯所擁有的「埴輪」出土於群馬縣大田市,是第一個被指定為國寶的黏土。還有另外四件類似的武士埴輪,被認為是與這件作品在同一工作室製作的,它們已經被完全修復,但這次展覽將總共展示五件這樣的“兄弟”,這在歷史上還是第一次。其中一件目前被美國西雅圖藝術博物館收藏,因此這是一個寶貴的比較和欣賞的機會。

群馬縣大田市飯塚町出土國寶“埴輪鎧甲武士”,古墳時代,6世紀,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東伯系列是立體的,構造精巧,每個細節從頭到腳都覆蓋著鎧甲,左手拿著弓,右手拿著長劍,背上背著一支箭。順便說一下,滂沙是指用小鐵板縫製在上身的鎧甲。

東北大學研究員河野正則表示:“沒有其他埴輪的裝甲如此嚴格。”

「這些『鎧甲佛像』創作於6世紀下半葉,直到6世紀初期,當時的文化中心近畿地區以及其他地區都率先製作了埴輪。隨著佛教的傳入,價值觀發生了變化,近畿地區的鑰匙孔形土墩和粘土製作逐漸衰落,但在6世紀後期,群馬仍然在進行這種做法,但這並沒有影響他們。他們掌握了極其熟練的技術,留下了許多具有日本代表性的作品。

重要文化遺產《埴輪鎧甲武士》群馬縣大田市成塚町出土古墳時代6世紀群馬縣(公益財團法人)相川考古博物館藏

五名鎧武士的身材,包括面部表情,都非常相似,但仔細看的話,可以發現,他們背上的箭架並不是眼瞼,而是眼六,睫毛之後出現的,也有一些區別。穿著袴而不是鎧甲。不可忽視的是,從最古老的東京博覽會藏品——群馬相川考古博物館,到最新的藏品——奈良天理大學天理資料館,細節的表達都被簡化了。

重要文化財產群馬縣大田瀨田町出土,6世紀古墳時代《埴輪鎧甲武士》,奈良天理大學天理資料館

對於這次展覽,河野研究員表示:「我並不希望它只是一個傑作的展覽,而是我有強烈的願望以一種簡單易懂的方式向大家傳達最新的研究成果,所以我想作為一個典型的例子,他指出了博物館藏品中「英國裝甲戰士」的彩色複製品。經過科學分析和詳細的目視觀察,發現整個表面被塗成三種顏色:白色、紅色和灰色。傳統形像被徹底顛覆。

《埴輪鎧甲武士(彩繪復原)》 原作:群馬縣大田市飯塚町出土,古墳時代,6世紀/製作:文化遺產活用中心,2023年,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展覽最後,在“會講故事的埴輪”專區,我們重點關注了前面提到的“埴輪群像”,它結合了人物、動物等多個泥塑人物,表達了各種故事。故事中,有許多場景,例如代表正式祭祀場景的“跪人”,讚揚已故國王的道德,宣誓效忠新國王,以及相撲選手用四足踩踏以避開敵人。上的邪靈。

左起:群馬縣大田市古墳時代第4號墳墓出土、文化廳所有重要文化財產「埴輪跪人」(藏於群馬縣立歷史博物館) ) / 茨城縣櫻川市青木出土的重要文化財產「埴輪跪人」6世紀古墳時代,保存於大阪歷史博物館
左起:福島泉崎村原山1號古墓出土的“埴輪相撲力士”,古墳時代,5世紀,福島泉崎村教育委員會所有/出土的“埴輪相撲力士”神奈川縣厚木市第1 號登山墳墓,古墳時代,6 世紀,神奈川縣厚木市教育委員會收藏(厚木地方博物館保存)/《埴輪相撲力士》大阪高槻市古墳時代出土,6世紀,大阪/高槻市今城塚古代歷史博物館收藏
重要文化遺產 大阪府八尾市禦園古墳出土的「屋型埴輪」 古墳時代 4 世紀文化廳收藏(保存於大阪府近津飛鳥博物館)

還有大量可愛的動物埴輪。最常見的動物埴輪是馬,它是權力的象徵,但其他動物,如像徵黎明的公雞,以及形成狩獵場景的鹿、野豬和狗,也是與皇家儀式有關的他說。另一方面,有些水禽和魚類被認為是自然動物的真實複製品,我們可以感受到古人對自然形態的認知。

展會風景
靜岡縣濱松市平田第一墳出土的「鹿形埴輪」古墳時代、5世紀 靜岡縣濱松市市民博物館濱北藏
《水鳥埴輪》 埼玉縣行田市出土,古墳時代,6世紀,東京國立博物館

這場埴輪大型展覽歷經五年左右的籌備得以奇蹟般地實現,匯集了各館藏的王牌傑作。何不藉此機會再次體驗埴輪世界的深度呢?

 

*本次展覽除部分作品外,展場內可拍照。

紀念鎧甲武士被指定為國寶50週年特別展覽「埴輪」概要

時期 2024年10月16日(星期三) – 12月8日(星期日)
場地 東京國立博物館平成館
開放時間 9:30-17:00

*每週五、週六、週日、11 月 3 日營業至 20:00 *最後入場時間為休館前 30 分鐘

休息日 週一

*但將於11月4日(週一)開放 *11月5日(二)僅開放主展

參觀費(含稅) 一般2,100日圓、大學生1,300日圓、高中生900日元

※國中生以下、殘障人士及照顧者1人免費。進入設施時請出示學生證、殘障證明等。
*憑此展覽門票,您還可以觀賞活動當天的綜合文化展覽。 (11月5日(週二)僅開放主展)
其他詳情請查看展會官方網站。

贊助商 東京國立博物館、NHK、NHK宣傳、朝日新聞
詢問 050-5541-8600(您好撥號)
展會官方網站 https://haniwa820.exhibit.jp/

*文章內容截至報道時。最新資訊請查看展會官方網站。


查看其他報告

【國立西洋美術館】《莫內的睡蓮》採訪報道。在有史以來最大的睡蓮收藏中體驗他晚年的冥想色彩世界

國立西洋美術館
《莫內睡蓮》展覽現場,國立西洋美術館,2024-2025

「莫內:睡蓮之時」展覽在東京上野國立西洋美術館開幕,以印象派畫家克勞德·莫奈的晚期作品及其表現方式的變化為主題。展覽期限至2025年2月11日。


克勞德·莫奈(Claude Monet,1840-1926)也因建立「系列繪畫」技術而聞名,在這種技術中,在不同的季節和天氣下觀察相同的主題,並在多張畫布上捕捉不斷變化的印象和光線的運動。 1890年,50歲的莫內在法國吉維尼小村莊購買了土地和房屋,並花了幾年時間建造了一個帶有睡蓮池的「水上花園」。這片睡蓮池的水面,周圍的樹木、天空和光線都倒映在一起,成為莫內晚年創作的主要來源。

本次展覽展出了一系列睡蓮,從最早的珍貴睡蓮範例,到一直佔據莫奈心頭的《大型裝飾畫》製作過程中創作的大型睡蓮。的頂峰。

會場內,來自擁有世界上最多的莫奈收藏之一的巴黎莫奈博物館的 48 幅畫作將被帶到日本,其中 7 幅是首次在日本展出。共展出66件作品,包括國立西洋美術館松方收藏以及日本其他收藏的代表作。

場館入口

會場入口處的放大照片顯示莫內戴著帽子的頭倒映在睡蓮池中。出席本次展覽媒體預展的馬摩丹‧莫奈博物館藏品部主管兼文化財產總策展人西爾維‧卡利爾表示:「透過莫內的視角,與莫奈一起,我們可以欣賞到水和風景的溫柔風景。

克勞德·莫奈,《划船》,1887年,國立西洋美術館(松方收藏)

本次展覽由四個章節和一個結語組成。第一章「從塞納河到睡蓮池」介紹了描繪倫敦和塞納河風景的作品,這些作品是莫奈在 1890 年代末開始創作《睡蓮》之前的主要創作來源。 ‘它展示了莫奈如何對水的主題以及光和反射圖像在水面上的影響產生好奇心。

左起:克勞德‧莫奈,《塞納河的早晨》,1897 年,廣島藝術博物館/吉維尼附近的塞納河支流,《日出》,1897 年,巴黎莫奈莫奈博物館
克勞德‧莫奈,《泰晤士河查令十字橋》,1903 年,吉野石膏收藏(藏於山形美術館)

此外,據說莫內於 1897 年首次畫了《睡蓮》,第一章也展示了被認為是最早的《睡蓮》的有價值的例子。

左起:克勞德‧莫奈,《睡蓮》,約 1897 年至 1898 年,鹿兒島市藝術博物館 /《睡蓮》,《黃昏效應》,1897 年,巴黎莫奈莫奈博物館

與後來的系列作品不同的是,這幅特寫鏡頭不是水面倒映著樹木或天空,而是睡蓮本身。以細膩的筆觸描繪物體的形態,同時保留寫實的元素,與後來變得更加抽象的表達方式進行比較,你可以享受到其中的樂趣。

克勞德‧莫奈,《睡蓮》,1903 年,巴黎莫內博物館

19世紀末的法國,裝飾藝術空前繁榮,莫內也在1870年代印象派時代開始創作成熟的裝飾畫。最終,在整個1890年代,他在追求系列展覽效果的同時,提出了「大裝飾」的概念,即展覽空間充滿了只有一個主題的裝飾畫:睡蓮。儘管患有白內障,他從 1914 年開始孜孜不倦地工作,最終完成了八塊巨大的裝飾面板,覆蓋了巴黎橘園博物館的整個展覽室。

最終的主題是水、睡蓮和柳樹,但為了符合莫內對園藝的熱愛,最初的計劃是在池塘周圍種植各種各樣的花卉。第二章「水與花卉裝飾」展示了該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例如池塘鼓橋上爬行的紫藤和岸邊盛開的愛情花。

克勞德莫內(左、右),《紫藤》,約 1919 年至 1920 年,巴黎莫內博物館

克勞德‧莫奈,《百子蓮》,約 1914 年至 1917 年,莫內博物館,巴黎

鳶尾花也是莫內最愛的花卉之一,在莫內1914年後創作的花卉研究中,描繪鳶尾花的畫作數量僅次於睡蓮,有20幅。 《黃鳶尾》的構圖乍看之下似乎是從昆蟲或魚的角度仰視虹膜,但實際上它是兩種不同視角的組合:從側面看到的虹膜,以及從側面看到的虹膜。天空的池塘水面。莫內致力於探索震撼觀眾感知的繪畫空間。

《黃鳶尾》,約 1924 年至 1925 年,巴黎莫內博物館

第三章「大型裝飾畫之路」展出了九件大型作品,它們與大型裝飾畫創作過程中產生的眾多「睡蓮」的成品形態密切相關。本次展覽的亮點是一個橢圓形的展覽空間,靈感來自於橘園博物館的展覽室,周圍環繞著睡蓮,讓你融入永遠蔓延的冥想色彩世界中。此外,該區域還允許進行特殊攝影。

《莫內睡蓮》展覽現場,國立西洋美術館,2024-2025
左起:克勞德‧莫奈,《睡蓮》,約 1916 年至 1919 年,巴黎莫奈博物館 / 《睡蓮》,1916 年,國立西洋美術館(松方收藏)

在九件作品中的兩件中,雲的倒影自 1914 年起成為他作品中的一個重要主題,並作出了強有力的陳述。另一方面,中心主要是帶有淡淡橙色色調的白雲,與藍天形成鮮明對比。揮毫描繪的睡蓮葉、垂柳在畫面上、下、左、右延伸,給人一種鮮明的印象。

克勞德‧莫奈,《睡蓮》,約 1916 年至 1919 年,莫內博物館,巴黎
克勞德‧莫奈,《睡蓮》,約 1914 年至 1917 年,巴黎莫奈博物館

莫內之所以強調雲的倒影,是因為他想將它們與與大地相關的元素,如楊樹、柳樹結合起來,以強化池塘表面的天地合一的感覺。 。

巨型裝飾面板的生產是基於莫奈新建的大型工作室在戶外進行的研究。透過將自然印象的記憶內化並在畫布上重建的過程,莫內的藝術脫離了視網膜上反映的現實,轉變成更內在的圖像。

第四章「交響色彩」介紹了他與大型裝飾畫同時創作的一系列小型作品,這些作品他一直持續到去世。主題包括睡蓮池上的日式鼓橋以及毗鄰“水上花園”的“花園”中帶有玫瑰拱門的小路。

由左至右:克勞德·莫奈,《日本橋》,約 1918-1919 年,巴黎莫奈博物館,巴黎 / 日本橋,約 1918-1924 年,巴黎莫奈博物館,巴黎

或許是因為白內障的發展,視力逐漸下降,他的作品逐漸失去了透視感,開始顯得扁平而廣闊。他的色覺也發生了變化;有時,黃色和綠色主宰了他的世界,有時,所有其他顏色都顯得偏藍色,尤其是紅色顯得渾濁。 1923年開始,他經歷了三次手術,視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恢復,但在他這一時期所畫的《日本橋》系列中,色彩糾結,圖案難以辨認,輪廓融化,畫面模糊。 。

克勞德‧莫奈,《日本橋》,約 1918 年至 1924 年,巴黎莫奈博物館

如果您回顧第一章中看到的微妙表情,您會對明顯的差異感到驚訝。他像用畫筆猛擊一樣不斷地一遍又一遍地塗色的方式,似乎是在雕刻出主題的真實性,也似乎是他對視力不佳和缺乏色彩的恐懼的表達,這些障礙可能會阻礙他的創作。

克勞德‧莫內,《玫瑰之路》,吉維尼,約 1920 年至 1922 年,馬莫坦‧莫奈博物館,巴黎

但實際上,莫內一直把這一系列乍看之下可以看作是他流浪時期的產物的晚年作品一直保留在他的手中。考慮到莫奈是個完美主義者,他會無情地丟棄任何他不喜歡的東西,這可以看作是基於莫奈經歷中培養的色彩感的豐富實驗精神的結果。

左:克勞德‧莫奈,《玫瑰園畫家之家》,約 1922-1924 年,巴黎莫奈博物館

尾聲《顛倒的世界》以兩幅描繪垂柳的作品結束了展覽,這些作品是對大型裝飾畫的研究。在莫內的晚年,當他面臨親人去世、第一次世界大戰等諸多磨難時,這些垂柳因其流下眼淚的樣子而被解讀為象徵悲傷和哀悼的圖案。

由左至右:克勞德·莫奈,《垂柳與睡蓮池》,約 1916-1919 年,巴黎莫奈博物館 / 睡蓮,約 1916-1919 年,巴黎莫奈博物館

當莫內構思《大裝飾畫》時,他的目標是創造一個讓觀眾可以平靜冥想的空間,周圍是一望無際、無始無終的水域。在《睡蓮》中,佔據畫面左半部的垂柳的實像和虛像的界限極其模糊,給人一種永恆的、寧靜的世界的感覺。

晚年的莫內以一種新的感知空間的方式顛覆了基於西方繪畫傳統視角的世界觀。不要錯過「莫內的睡蓮」展覽,您可以體驗莫奈繪畫風格的豐富發展,透過他不減的創作衝動超越印象派。

「莫內的睡蓮」活動概述

時期 2024年10月5日[星期六]~2025年2月11日[星期二·假日]
場地 國立西洋美術館(東京上野公園)
開放時間 9:30-17:30(週五、週六截止21:00)
*閉館前 30 分鐘為止可入場。
休息日 星期一、11月5日[星期二]、12月28日[星期六]~2025年1月1日[星期三/假日]、1月14日[星期二]
(但是,11月4日【週一·假日】、2025年1月13日【週一·假日】、2月10日【週一】、2月11日【週二·假日】照常開放))
參觀費(含稅) 一般2,300日圓、大學生1,400日圓、高中生1,000日元

※國中生以下、身心障礙者及陪同人員1人免費。
*大學生、高中生以及免費參觀者請在入館時出示學生證、年齡證明、殘疾證明。
*僅限參觀當天,憑本次展覽門票還可以參觀常設展。

其他詳情請查看展會官方網站。

贊助商 國立西洋美術館、莫內美術館、日本電視網、讀賣新聞、BS日本電視台
詢問 050-5541-8600(您好撥號)
展會官方網站 https://www.ntv.co.jp/monet2024/

*文章內容截至報道時。最新資訊請查看展會官方網站。


查看其他報告

【朝倉雕塑館】特別展覽「奇妙的貓咪生活:朝倉文雄和貓,有時是狗」報道報道。愛貓雕塑家捕捉的可愛日常生活

台東朝倉雕刻博物館
展覽現場,左起:朝倉文雄,貓(金色金屬),1914 年,原標題未知(伸展),約 1919 年

朝倉文雄是引領日本現代雕塑界的雕塑家,也稱為愛貓人士。紀念朝倉文雄逝世 60 週年的特別展覽“奇妙的貓生活:朝倉文雄,貓,有時是狗”,匯集了他所有的貓主題雕塑,目前正在日本朝倉雕塑博物館舉辦。展覽期至2024年12月24日(星期二)。

*所有介紹的作品均為朝倉雕刻博物館所有。

朝倉雕刻博物館
展覽現場,前左:朝倉文雄,《誘餌貓》,1942 年,《睡眠》,1945 年

雕塑家朝倉文雄(1883-1964)以徹底追求捕捉對象本來面目的「自然現實主義」表達的態度,創作了《守墓人》、《大隈重信》等肖像雕塑。位雕塑家。除了工作之外,他還在東京美術學校(現為東京藝術大學美術學院)任教,並以班級第一名的成績畢業,並培養了下一代,例如我在朝倉雕塑博物館主持“朝倉雕塑學校”,那裡是他的工作室和住所。

朝倉也被稱為無與倫比的愛貓人士,據說他的宅邸裡曾經養過多達19隻貓。他一生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創作貓雕塑,有時會用他家的貓作為模型。 1964年,為了紀念他作為雕塑家60週年和東京奧運會開幕,他策劃了“貓100展”,捕捉了貓的各種外觀。

然而,就在4月,奧運前夕,他因病去世,享年81歲,「貓百教展」也沒有舉辦。這個夢想被傳遞給了相關人員,並於 1994 年和 2017 年在他最後的家——朝倉雕塑博物館以特別展覽的形式實現了。

這次的特別展覽《奇妙的貓生活:朝倉文雄和貓,有時是狗》和《貓百教展》一樣,也以貓的作品為主,但與以往的展覽不同的是,它是一個展覽。

「我們不是簡單地排列貓的作品,而是在這裡(朝倉雕塑博物館)展示它們,著眼於朝倉如何與他的貓一起度過時光以及它們的生活是什麼樣的,」他說。倉雕刻博物館。

左起:朝倉文雄,《守墓人》,1910年,原名未知(睡覺),製作年份未知/淺倉文雄的代表作《守墓人》,陽光照射進來,微笑著低頭看著睡在墊子上的貓,溫馨的構圖一個大窗戶。
朝倉文雄,《Oihako》,1919/ 當貓追隨水花時,你看向它的前方,你會發現水花實際上在空中跳舞。

雖然不太為人所知,但朝倉不僅養貓,還養狗。雖然沒有以心愛的狗為原型的作品,但他們創作了少量的狗的作品,並透過添加這些作品,試圖創造一個生動且容易想像過去生活的展覽。

朝倉文雄《星星》1920

這次展覽將展出53件作品,主要是青銅貓雕像,還有貓的素描和關於貓的手寫俳句。也介紹了作為朝倉重要的創作手段的照片。

進入主展覽空間-工作室,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吊貓》 (1909 年),是有史以來最早展出的貓作品。

朝倉文雄,《吊貓》,1909 年

這部在第3屆文展展出的作品,在當時的構圖上是新穎的,亮點是抱起貓脖子的有力手臂與貓鬆散的身體之間的對比。看著貓的表情,我忍不住笑了。仔細觀察,可以看到貓的後腿微微繃緊,可以感受到剛從東京美術學校畢業的年輕朝倉佑已經具備的敏銳的觀察力和出色的表現力。

據戶張說,他是一位雕塑家和直言不諱的藝術評論家,與朝倉有著密切的友誼,並且知道他在文天展出了一件描繪純真的日常生活的小作品,這似乎是一件。

直到那時,文騰展覽已經展出了許多具有傳奇色彩的作品,這些作品探討了人體之美或表達抽象主題的具體人體,高村讚揚了他對待貓的方式。我認為這就是為什麼朝倉從高村的話中獲得了信心,即即使是描繪日常場景的小作品也可以成功,朝倉可能會在他的一生中繼續創作貓的作品。

由左至右:高村光太郎(手),1918 年;淺倉文雄(手臂),約 1909 年

另一方面,高村指出了本作中手臂表情的僵硬。 Arm (大約1909年)被認為是在同一年創建的,被認為是朝倉作為練習而製作的,因為沒有任何展覽中展出過它的記錄。

除了 Arm 之外,該場館還展出了十年後由高村光太郎創作的Hand (1918)。朝倉要求正在籌集留學資金的高村在不透露自己身份的情況下自由創作這部作品,他說:“即使只有一隻手或一隻腳”,這句話呼應了他過去的批評。也許光是這一點就引起了高村的共鳴,他最終發現這是朝倉的要求。展覽展示了兩位雕塑家之間的互動。

朝倉文雄,《好捕獲》,1946 年

當我們把注意力轉向他在《懸掛的貓》大約 40 年後創作的晚期作品《好捕獲》(1946 年)時,我們被他技巧的複雜性所震驚。當你把老鼠含在嘴裡的那一刻,你脖子上的肌肉就會緊張,你的臉上會露出猙獰的表情,你的前腿也會有平衡感,準備迎接老鼠的抵抗動作。這隻貓是如此逼真,你可以很容易地想像它在這之後跳下去,就好像這隻貓是根據當時真實的貓塑造的。

據說朝倉喜歡貓的一切,包括它們異想天開的動作和性情,並且對賦予貓獨特、柔軟動作的骨骼非常感興趣。他不僅研究骨骼標本,而且「據朝倉的女兒說,朝倉總是把貓放在腿上撫摸它們,不僅僅是為了撫摸它們,而是為了研究它們的骨骼和肌肉。」我認為這是為了找出他是誰並確定,」托巴里說。這是充滿朝倉獨特追求嚴格現實主義的一集。

「骨骼標本(貓)」/也展示朝倉作為參考的各種骨骼標本。他對貓非常了解,甚至被稱為“貓醫生”。

儘管它們的睡姿相同,但是否將頭埋在前爪中,以及耳朵和尾巴的形狀不同,都忠實地表現出來。此外,貓咪們的姿勢也多種多樣,例如伸展身體、餵小貓吃奶、互相擁抱等。

朝倉文雄,小貓父母,1935 年

《產後貓》(1911)乍一看似乎只是坐著,描繪了朝倉在南海實地考察後返回家中,迎接她的寵物貓,這隻貓是兩天前剛生下孩子的。他看起來很疲憊,低著頭。

朝倉文雄《產後的貓》1911

朝倉看到自己心愛的貓咪抱怨生孩子的勞累,然後親切地靠在她的腿上,彷彿在訴說著養小貓的喜悅,由此產生了創作這件作品的靈感。對於與其他貓作品相比,變形細節較多的原因,戶張先生表示,“與其說是貓的外表,他可能一直在試圖捕捉貓的情緒、疲勞和喜悅本身。”

朝倉文雄《愛貓病》1958

另一方面,他的晚期作品《貓病》 (1958 年)描繪了一隻心愛的貓,由於抬起臀部並忍受疼痛,皮膚變得下垂,皮毛失去了光澤,這是一部與其他作品不同的作品。

對於朝倉來說,貓的作品不同於肖像雕塑,後者是在接受委託後在有限的條件下創作的,而是他放鬆肩膀、自由地放縱自己的創作慾望而創作的作品。有沒有可能,雕刻這些作為主題並不容易處理的人物,是出於愛貓人士想要保留所有美好回憶(如照片或日記)的真實情感?這種態度也是朝倉貓作品魅力的泉源。

朝倉文雄,多摩(好日子),1930年/還有一個展覽,您可以觸摸貓的作品,感覺自己就是朝倉。
朝倉文雄《玉(好日子)》1930 / 關於《玉(好日子)》,您還可以享受與石膏模型的比較。

此外,會場還將播放一段17分鐘的視頻,介紹朝倉的青銅作品,名為氣模鑄造的製作工藝。首先,用黏土製作作品,然後用石膏模製出原型,然後以此為基礎製成青銅……這很容易用一句話描述,但實際的作品確實是一件手工藝。對於那些難以想像鑄造過程的人來說,這是必看的地方,因為您可以看到展出的作品經歷了令人難以置信的詳細過程。

對於舉辦這次展覽的動力,戶張說,“不了解朝倉的人正在逐漸增加,所以我們策劃這次展覽是為了幫助人們熟悉朝倉和他的作品。”

這次展覽,你可以充分感受到朝倉出色的造型能力、觀察力和對貓的深厚熱愛,是對朝倉魅力的完美介紹。何不來看看那些讓愛貓人士無法抗拒的活潑微笑姿勢呢?


會場朝倉雕刻館也是一座非常吸引人的建築,所以我就介紹它的一些亮點。

1907年,從東京美術學校畢業後,24歲的朝倉在谷中建立了自己設計的住宅和工作室。在頂級工匠的幫助下,場地多次擴建和修繕,現在的朝倉雕刻博物館大樓於1935年竣工。 2001年,該建築被註冊為國家有形文化財產,2008年,整個遺址被指定為“舊朝倉文夫花園”,被指定為國家風景名勝區。工作室建築採用鋼筋混凝土結構,住宅建築採用木結構數寄屋風格,結構獨特,但朝倉卓越的美學能力使不同的材料得到了協調,沒有產生不協調的感覺。

工作室

我們平時展示作品的工作室天花板高度為8.5米,當你踏入其中時,你會驚訝於那種開放感。樓層西側是3.78m長的小村十太郎雕像(1938年),但完全沒有壓迫感。

藝術家的工作室一般窗戶都在北側,但朝倉雕塑館的工作室在北、東、南三面都有窗戶,特色是極為明亮。該雕塑的目的是透過將雕塑暴露在各個角度的自然光下,研究經常放置在室外的雕塑的外觀,並在製作過程中使用窗簾調整光量。此外,北側頂部的大窗戶具有柔和的曲線,可以讓光線散佈到整個建築,而不會產生強烈的陰影。牆壁由溫暖的棉布製成,雕塑家對細節的關注貫穿始終。

學習

工作室旁邊的書房也有一個中庭,讓它看起來像電影佈景。一直延伸到天花板的三邊玻璃門書架上堆放的書籍中,有不少外文書籍是藝術評論家、朝倉在東京美術學校期間的導師岩村徹的。據說,岩村去世後,朝倉抵押了自己的房屋籌集資金,買回了這些在二手書店遺失的貴重資料。

接待區設有半圓形凸窗和沙發,營造出獨特的氛圍。
清晨的陽光之間

顧名思義,朝倉雕刻博物館三樓的大廳「朝日之間」是招待客人的地方,是朝倉雕刻博物館最正式的房間。它擁有豪華的日式風格,優雅閃亮的紅色牆壁是由昂貴的紅瑪瑙製成的,經過手工粉碎和繪製。少量黑曜石的混合創造出獨特的顏色。

天花板採用從伊豆縣天城地挖出來的神代杉木,並內襯杉樹皮。壁龕是用單塊松木板製成的,橫樑是用泡桐木製成的,這些材料在當時都是有價值的。這是一個可以感受到朝倉美學的空間,在缺乏統一感的同時又帶有一絲俏皮感。

五十池

庭院「禦天池」由水、巨石和樹木組成。這是一棟走廊式的建築,四面都是建築,建築利用了雕塑家的視角,讓你從每個房間都能欣賞到美麗的風景。朝倉把這裡當作自我反省的地方,每當他對自己的生活方式感到困惑或難以辨別事物的本質時,他就會看著清澈的水來淨化自己的身心,並移動進一步進行創作。

屋頂花園(*因天氣原因關閉)

工作室大樓的屋頂上有一個種滿橄欖樹的花園。據說這是屋頂綠化的早期範例。

園藝培訓曾作為朝倉雕塑學校的必修課在此進行。由於園藝和雕刻涉及在土壤中培育生命,因此該計畫的目的是透過園藝讓學生熟悉土壤並培養對物體的眼睛。目前,菜園已部分重建,成為可以觀賞時令花卉的休閒場所。

位於庭園西側的男性雕像《砲彈》(1924年)在廣闊的天空下俯瞰谷中市。如果在進入建築物之前從大門抬頭看的話,就可以看到作品的正面,所以參觀時一定要抬頭看看屋頂。

淺倉文雄去世60週年特別展覽“奇妙的貓生活:淺倉文雄與貓,有時是狗”概述

時期 2024 年 9 月 14 日星期六 – 2024 年 12 月 24 日星期二
場地 朝倉雕刻博物館(台東區谷中7-18-10)
開放時間 9:30-16:30(入場截止時間為16:00)
休息日 週一、週四(假日照常營業)
入場費 一般:500日圓 / 小學生、國中生、高中生:250日圓
贊助商 財團法人台東藝術文化財團、台東朝倉雕刻館
電話 03-3821-4549
朝倉雕刻博物館 HP https://www.taitogeibun.net/asakura/

*文章內容截至採訪時。詳細資訊可能與最新資訊差異,請以官方網站為準。


查看其他報告

畫家的內心對奄美之光做出反應。 【東京都美術館】「田中一村:光與靈魂展 – 田中一村:光與靈魂」(~12/1)預覽報告

東京都美術館
演員小泉小太郎現身媒體預覽

經歷了被稱為「神童」的童年之後,田中一村在晚年致力於以奄美自然為主題的繪畫。

「田中市村展:天海之光:靈魂的繪畫」將反思市村全心全意致力於「繪畫」的生活和工作。

本文報導了活動前一天舉行的新聞預覽。

田中一村,不屈的激情之路

展廳入口

1908年出生於栃木町(現為栃木市)的田中市村從小就展現出傑出的藝術天賦,被稱為神童。
他的父親是一位雕塑家,給他起了畫名“Beison”,他就讀於東京美術學校(現東京藝術大學)日本畫系,但兩個月後退學。
1947年,他將畫名改為柳一尊, 《白花》雖入選青龍展,但仍依靠少數支持者。晚年獨自移居奄美大島,終生致力於以奄美自然為題材的繪畫,但在69歲時去世。

1979年,他去世後,志工在奄美舉辦了他的遺作展,參觀人數達到前所未有的3000人。隨著媒體的介紹,他的生平和作品以極大的熱情為全國所熟知。

「田中一村:光與靈魂展」將展出奄美繪畫的代表作《葛嘴芋與相鐵》、《露兜樹的海邊》等未完成的大型作品。透過 250 多件作品,主要是繪畫,還有素描、工藝品和材料,我們將探索市村繪畫生涯的全貌。

最大的回顧展

展廳風景
追溯市村繪畫生涯的軌跡,聚焦他的繪畫。
市村最初是作為一位嶄露頭角的南方畫家而活躍的。從1930年代直到戰後,一村繼續研究風景畫的經典。
移居千葉寺的一村所畫的《千葉寺的秋天》(約1948年,田中一村紀念美術館所藏)。一村喜歡千葉的田園風光,繼續畫彩紙畫。
世田谷K先生家佛壇的天花板畫(約1950年,田中一尊紀念美術館所有)
《奄美海的鋼鐵與亞當》(1961年1月,田中一村紀念館藏)

本次展覽分為三個章節:第一章: 《青年南方畫家田中米臣:東京時代》 、第二章: 《千葉時代村莊的誕生》 、第三章: 《我的奄美之路》 ” 。透過按時間順序展示田中一村的作品,現在可以幾乎無縫地密切追蹤他繪畫生涯的轉變。

市村從六、七歲孩童時期就創作的許多作品至今仍保存在世界各地,而本次展覽中展出的許多作品都是近年來的新作品,並且正在展出。多的。超過 250 件商品正在出售。堪稱規模最大的回顧展。

市村的作品種類繁多,包括壁畫和木雕。這是市村畫的腰帶和陽傘。
第三章展出了搬到奄美後的作品,可以說是市村的巔峰。

田中市村的繪畫生涯絕非一帆風順。雖然他從小就被譽為“神童”,並作為新晉南波畫家而活躍,但他一生從未舉辦過個展,獨自在奄美結束了自己的一生,默默無聞。
在第三章中,市村帶著不屈的決心前往奄美,展示了他一邊努力賺錢維持生計一邊用心畫出的作品,透過作品可以體驗到繪畫的狀態。

展覽作品介紹

下面我們就來介紹部分參展作品。

【山茶花屏風】1931年(昭和6年)金底彩絲2件1對,千葉市美術館藏

徹底改變市村「空缺期」形象的傑作

市村後來在一封信中寫道:“當我23歲的時候,我認為是真正道路的新繪畫風格因為沒有得到我的支持者的支持而滅絕了”,傳統上這個時期的特點是由於缺乏生產,人們認為存在「空白期」。然而,近年來,這段時期的繪畫傑作不斷被發現,這種觀點開始改變。
本作品是一幅華麗的金色屏風,徹底改變了市村在昭和初期的活動形象。
市村當時24歲。您可以感受到探索新視野的熱情和能量。

《白花》1947年9月金砂平裝本2本,田中一村紀念館藏1本

田中一村唯一獲獎作品。

1947年,該作品首次入選由川端龍子主辦的第19屆青龍展,並最終成為唯一入選公開展覽的作品。
展覽圖錄上寫著“白花,柳一村”,這表明他將畫名從“米村”改為“柳一村”。
精緻的畫風,帶著些許寬鬆的感覺,令人印象深刻。

《秋晴》1948年9月平裝本,金色,2首,1張,田中一村紀念館藏

即使他背棄了榮耀,他仍然忠於自己的信仰。

1948年,也就是獲得一等獎的第二年,市村在第20屆青龍展展出了兩件作品。雖然市村承認這部作品《秋收》是他有信心的作品,但他對只有他的參考作品《波浪》被接受感到失望,並拒絕了入選。

這件作品的特點是在金色屏風上以黑色剪影大膽地表達樹木。具有背光效果的參天大樹,以及將樹枝和樹皮的紋理表達到最精細的細節,確實是大量努力的結果。
市村甚至背棄繁榮,想要守護的到底是什麼?請大家來面對面感受這部作品。

《露兜樹海邊》1969(私人收藏)

奄美之光為市村帶來了什麼

市村在1974年1月(當時66歲)寫的一封信中寫道,它們閻魔王的紀念品」。芋和相鐵。這件作品堪稱本次展覽的一大亮點。

這件作品體現了我對能夠毫無遺憾地創作作品的自豪感,它是以一種叫做露兜樹的植物為基礎的,這是我從第一次來島上就開始計劃的。露兜樹的深顏色是使用從綠色到藍色的各種顏料製成的。中景以細膩的線條勾勒出漣漪,雲層之外的金光為整幅畫增添了一種崇高的品質。
展場裡也展出了市村的許多觀音和羅漢畫,但這幅作品表達了他在生命的最後階段所達到的宗教情感,一點也不誇張。

一定要在會場欣賞一村美週的傑作。

展覽大使小泉小太郎也將上台!

在媒體預覽和開幕式上,擔任展覽大使和語音導覽員的演員小泉小太郎穿著一件獨一無二的以“福島和相鐵”為主題的大島紬和服亮相。

小泉光太郎說: 「我全心全意地擔任語音導覽,感受到與神秘的田中市村先生的聯繫和機遇。」小泉光太郎說,他的曾祖父小泉又次郎(小太郎的父親),曾擔任交通大臣等。的父親小泉純一郎(前首相小泉的祖父)是田中一村贊助的董事長,所以他從小就聽說過藝術家田中一村。

近一個世紀後,作為出生在小泉家族的人,他說:「我真的很驚訝,覺得自己得到了一份光榮的工作,所以我全心全意地發出自己的聲音。」 ,思考透過這次展覽發生的神秘邂逅。

「我從小就看過田中市村的後期畫作,但在這次展覽中我能夠看到他的早期作品。就我個人而言,我父母家裡有一棵蘇鐵樹,我對描繪天海的畫很著迷。

回顧這次展覽的感受,我總結:

「除了畫作之外,還有田中一村留下的珍貴照片、手寫明信片和罕見的收據,可以盡情了解他做了什麼樣的工作,我認為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一個精彩的畫展,讓人們感受到千葉縣早期的生活是什麼樣的,以及工作是多麼辛苦……田中市村我想讓你感受到田中的魅力。

他微笑著向觀眾致詞。

「最後,我想在東京舉辦個展,結束我的繪畫生涯,」田中市村說。這次展覽《田中一尊:光與靈魂》或許是一尊最後的願望卻意外地實現了。

活動期間至2024年12月1日(週日)。
歡迎來到會場,欣賞市村的眾多作品,他將自己的全部心血投入到「繪畫」中,遠離世俗的榮耀。

活動概覽

時期 2024 年 9 月 19 日星期四 – 2024 年 12 月 1 日星期日
場地 東京都美術館特別展覽室
開放時間 9:30-17:30,週五 9:30-20:00
*最後入場時間為休館前 30 分鐘。
※僅限週六、週日、假日、11月26日(週二)~12月1日(週日)期間,特定日期和時間需要預約
*如果您在 11 月 22 日(星期五)之前的工作日來訪,則無需預訂特定日期和時間。
休息日 週一、9月24日(週二)、10月15日(週二)、11月5日(週二)
*但是,9月23日(週一、假日)、10月14日(週一、假日)、11月4日(週一、假日)辦公
入場費 一般:2,000日元大學生·專門學校生:1,300日元
65歲以上1,500日圓 ※高中生以下免費。
*持有身體殘障證明書、愛心筆記本、復健筆記本、精神殘障健康福利筆記本、原爆倖存者健康筆記本及其陪同人員(最多1人)可免費入場。
※持有身體障礙證明者及其陪同人員(最多1人)、高中生以下者無需預約特定日期和時間。請直接前往會場入口。
*如果您是高中生、大學/職業學校學生、65 歲以上或擁有任何類型的筆記本,請出示證明。
*每個月的第三個星期六和接下來的星期日是家庭團聚日,因此帶18歲以下兒童的父母(居住在東京,最多2人)可以支付正常費用的一半(請出示地址證明)。特定日期和時間無需預訂,僅在東京都美術館售票櫃檯出售。
*詳情請查看展會官網門票資訊頁
展會官方網站 https://isson2024.exhn.jp/

*文章內容截至採訪時。詳細資訊可能與最新資訊有所差異,請以展會官方網站為準。此外,本文中介紹的作品可能已經展出過。


查看其他報告

東京都美術館「聆聽大地:符號與質感」開幕報告

東京都美術館
東京都美術館「聆聽大地:符號與紋理」新聞預覽

我們收到了東京都美術館關於2024年7月20日星期六開幕的特別展覽「聆聽大地:符號與紋理」的報導。


東京都美術館的特別展覽「聆聽大地:符號與觸摸」於7月20日星期六開幕。在本次展覽中,五位當代藝術家持續創作與自然有著深厚連結的作品,傳達出在我們以人類為中心的生活中很難聽到的大地氣息。 7 月 19 日星期五舉行了新聞預覽,大樓向媒體開放。我們將報道負責本次展覽的策展人大橋夏子以及參展藝術家的展覽評論。

■讓你傾聽大地聲音的標誌和紋理
■2024年7月20日星期六至2024年10月9日星期三

「傾聽地球:跡象與觸摸」場地
本次展覽的策展人大橋夏子

負責本次展覽的策展人大橋夏子解釋了該計畫的背景:「過去十年,隨著東日本大地震和新冠病毒的傳播,我們感受到了生活在大房子裡的便利。」城市及其脆弱性。 「除了意識到城市的脆弱之外,我還意識到自然感覺有點遙遠,我感知的能力不僅是季節的變化,而且是基於這些個人的狀態和變化。於是,我進行了研究,並創作了一個展覽,展出了那些離開大都會、在大自然中磨練感官、創作作品的藝術家。

參與的藝術家有河村喜一、古坂遙、美羅子真智子、倉科光子、榎本佑一等,他們都與自然有著深厚的淵源。

參加本次展覽的藝術家:河村喜一
展覽場地(C館)

當你從入口處的自動扶梯進入展廳(C畫廊)時,你會發現在一個高高的天花板的開放空間裡排列著川村喜一的攝影作品。河村(1990 年出生)在東京出生並長大,但於 2017 年移居北海道知床半島並繼續他的寫作生涯。

「一個被稱為世界自然遺產的地方。棕熊、虎鯨,有時甚至鯨魚也來到這裡,所以雖然這裡有豐富的自然,但它也生活在非常惡劣的環境中。方括號中的’自然’ ,如相反,我創作作品的目的是表達自己作為一個生活在那裡的人,用自己的觸覺感受當地的氣候。搬到這裡的第二年秋天,他拿到了狩獵證,進山打獵。雖然一開始他想更了解大自然和動物,但一開始他覺得自己不被森林接受,也很難見到動物。如果你不了解那裡的地形和生物的生態,你將無法在該地區行走或接近你的獵物。

「我住在知床,因為我對住在城市時無法理解和感受不到的事物有認識,但我不是透過狩獵從外部觀察生態系統,而是深入其中並作為生物的一員體驗靈性。「我創作作品的目的是希望將行動的過程與攝影的表達連結起來。

印在織品上的照片記錄了川村的日常生活,包括他與家人的阿伊努狗Upashi的生活,以及知床的風景。這些照片裝在北海道製造的木框裡,懸掛在戶外露營繩上,構成了展覽空間。出於對環境的考慮和對博物館建築的尊重,沒有建造新的牆壁來展示作品。作品在空間中舒適的佈置方式會給觀者耳目一新的感覺。這個木製相框是可折疊的。所有作品均裝進藝術家的汽車,並運至場地展出。展覽結束後,它將再次折疊並返回知床。這也是川村所說的重視生活、生產和展覽之間連續性的過程。

參加本次展覽的藝術家:古坂遙
展覽場地(C館)

古坂遙,木刻版畫藝術家,出生於大阪府。在芬蘭和挪威等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生活後,他於 2017 年開始在青森製作作品,同時採訪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人們。本次展覽分為三個主題展出作品。這是一系列名為“Doodge of the Reindeer Mountain”的版畫,其靈感來自北歐薩米游牧民族的手工作品“Soma no Boat”,是經過對北歐山區反复研究而創作的。言語之聲」。

古坂將木版畫視為他與大自然互動的一種方式。他之所以產生這種想法,很大程度上是受到 2003 年他第一次住在薩米村莊的影響。從那時起,透過電子郵件等方式與他們交流,我逐漸了解了與嚴酷的大自然相處的滋味。

「馴鹿毛皮」的靈感源自薩米人,他們自古以來就在氣溫可達攝氏-40度的地區穿著馴鹿毛皮生存。當他們捕獲馴鹿時,他們會利用所有的東西來生存,包括皮毛、骨頭和肌腱。木刻版畫之於故鄉,就像馴鹿之於薩米人一樣。製作木版畫讓我想要像馴鹿一樣生活,我開始利用實木的外觀和紋理,並用我收集的土壤作為顏料。這就是「馴鹿山Duodge」系列的開始。

「織工」是指在森林中將經線綁在樹木上,一邊在大自然中用手勞動一邊調整張力,感受身處其中的輕盈與舒適的人們。 「我透過記錄他們關於如何在大自然中表現的話語來創作作品,」他說。

2017年,我將注意力轉向日本,開始前往青森採訪那些經歷過嚴冬的人們。為了這次展覽,我們創作了與場地天花板高度相匹配的大型木版畫。這是一幅新作品,使用青森的漆液和他自己種植的靛藍印刷而成,他親眼目睹了漆林中砍伐木材作為木版的過程。會場內不僅展示了木刻版畫,還展出了這些版畫,營造出一個類似青森樹林的展覽空間。也展出了家鄉用作顏料的天然材料,如漆液、靛藍和泥土。在「製作線的容器」中,青森柏木中填充了一層薄薄的青森收集的泥。當裝置乾燥時,它會逐漸破裂,形成線條,你可以看到它隨著展覽的進行而改變。

我們還展示了一段視頻,記錄了與家鄉自然和諧相處的作品創作過程。從夏天的採藍、冬天的砍木、收集泥土、雕刻印刷的過程,我們將了解你的家鄉是如何與自然相連,直到木版畫的製作,以及你如何您可以看到,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才能開始生產。影片由本次展覽的參展藝術家河村喜一拍攝。

參展藝術家:Machiko Miroko
展覽場地(A館)

Miroko Machiko 充滿活力的作品世界在樓下的中庭展覽室(A 畫廊)展開。 Miroko Machiko 出生於大阪府,在東京工作 11 年後,於 2019 年搬到奄美大島。展覽空間中央打造了一座“島”,周圍陳列著許多以奄美大島為主題的作品。

美羅子真知子說,奄美大島的人們與大自然和諧相處,所以他們對大自然的感知能力很強。

「我意識到我根本沒有感知自然的能力。」我想看看它是否存在,但島上的自然很吵鬧,它的運動就像生物一樣,我創造了它。肉眼無法看到的生物。

構成島嶼的牆壁內側的畫作是在這個地點花費四天時間繪製的。外面是2023年出版的繪本《Mienai Ryu》的原畫。

「我想讓你在進去之前先感受一下隱形龍的故事。一切都是相互影響的,風一吹,波浪就起來,小浪就濺起來,互相撞擊,所以,我意識到了這種聯繫。 ,我一開始就沒有打算這樣做,但我是即興創作的,所以我表達了很多我在島上看到的世界,如果人們能感受到大自然的沙沙聲,我會很高興。 )

島上的地板被泥土染紅了。 Miroko 搬到奄美大島已經五年了,她逐漸意識到島上汲取地球能量的天然材料非常適合她想要表達的東西。
您還可以在會場一角搭建的小屋中觀看描繪奄美大島森林中“光的沙沙聲”的現場繪畫視頻“Umimatou”。

「當我在戶外畫畫時,我會接收到風的移動、光線的變化和大量的能量,然後將它們一次性釋放出來。然後,由這些東西形成的東西對我來說就像生物一樣可見。

對奄美大島的人們來說,山脈和森林是神靈居住的聖地。我沒有不必要地進去,而是說:「我已經到了入口處。森林裡到處都是樹根和石頭,移動起來很困難。我想畫很多東西,但我畫不出來。」這感覺就像是一場鬥爭。

影片中小屋的外牆還塗有一種名為Hikagehego的植物的染料,這種植物在奄美野生生長。

參加本次展覽的藝術家:倉科光子
展廳(B館)

倉科光子(Mitsuko Kurashina)的作品在 B 畫廊展出,她出生於青森縣,目前居住在東京。我從2001年開始畫植物。

他觀察東日本大地震(2011年)引發的海嘯對植物生長環境的變化,從2013年開始定期造訪現場,用水彩畫植物。展覽展出了他在無法前往災區期間繪製的兩幅關東地區植物畫,以及他在岩手縣、福島縣和宮城縣考察後繪製的15幅作品。

作品標題中的數字是所描繪植物的經緯度。倉科說,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因為他想“不僅表明這個地方確實存在,而且描繪了只有當時才能看到的場景。”透過仔細觀察和詳細繪製這些植物(我們將其命名為「海嘯植物」),我們可以了解這些植物的種子是否被海嘯帶走,是否因海嘯的攪動而發芽。植物是否是通過重型機械運送到那裡的,那個地方發生了什麼,以及為什麼這些植物在那裡紮根。

正在進行中的作品也在展出。這是倉科為這次展覽傾注心血創作的白色紫藤。紫藤,俗稱紫藤,藤蔓向上生長,纏繞在紫藤架上,花朵下垂。然而,這是一棵爬在地上的藤蔓,長出葉子,開著白色的花。 2016年,倉科有機會看到一張白色紫藤在該地區爬行的照片,他知道他真的很想畫它,所以他研究了該地區,並在去年開始畫它。據說地上開白花的情況很少見。倉科大概有很多能量才能讓它綻放吧。這也是一個能夠看到正在進行的工作的寶貴機會。

榎本雄一展覽館(B畫廊)
榎本雄一展覽館(B畫廊)

榎本雄一(1974 年出生)在東京出生長大,自 2018 年起在北海道根室市和新潟縣糸魚川市設立工作室,在三個地點工作。
本次展覽展出了名為《冰雪奇緣》的新作品,以根室風景為基礎的油畫和鋁板模仿冰塊。

從遠處看,《沼澤與樹林》就像一幅黑白抽象畫,但如果你仔細觀察,你可以在黑色的畫面中看到一片樹林。

大橋策展人轉述了榎本的話:「我記得在無人的森林深處突然出現的景色讓我感到驚訝、喜悅,甚至感到害怕。」——榎本介紹說,這件作品是用一種新鮮的方式捕捉他所遇到的自然。因為作品只是簡單的黑白剪裁,所以給觀者留下了連結自己記憶、自由展開想像的空間。

另一方面,10件新作品《冰雪奇緣》是在鋁板上創作的,捕捉了海風吹來的雪所產生的表情。

策展人大橋說:“儘管你沒有在冰上行走的經驗(一般來說),但排列如此多的此類作品會創造出一個讓你感覺自己被冰包圍的空間。”排列的 10 件作品讓人想像冬天的根室大自然創造出無數美麗的形狀。順便說一句,在最後展示的小片中,可以在雪地裡看到動物的腳印。乍一看,世界似乎安靜而單色,但它表達了生物的存在以及榎本在根室中感受到的生命的光芒。

 

場地的盡頭展示著代表春天的作品。這件器皿造型的作品以 Ezospermia japonica 為主題,Ezospermia japonica 是一種在北海道發現的多年生植物,從四月到五月開花。這是榎本在展覽結束時創作的新作。

旁邊播放著榎本拍攝的照片作為其作品創作素材的幻燈片,讓您可以看到根室從春天到季節的變化。榎本不僅充分傳達了根室吸引他的新鮮感,這裡的景色與東京完全不同,而且還包括與展出作品密切相關的照片,例如冰湖上的風景和有趣的是它包括了紫堇花。

當您在展示五位當代藝術家的照片、版畫、油畫、水彩畫和裝置等各種作品的空間中來回走動時,您將體驗到人類與自然的聯繫感,這是我們經常會忘記。

此外,本次展覽的圖錄還包括在奄美大島染色的泥染布。
這是由參與藝術家之一 Machiko Miroko 用來創作作品的泥染工作室製作的。

東京都美術館「聆聽大地:符號與紋理」新聞預覽

攝影:鈴木涉


 

展覽概況 ●展覽名稱 聆聽大地:符號與感動
低語之地:藝術家與大自然的呼應
●期間:2024年7月20日(星期六)至2024年10月9日(星期三)
●會場東京都美術館畫廊A、B、C
●每週一休館,9月17日(週二)、9月24日(週二)※8月12日(週一·假日)、9月16日(週一·假日)、9月23日(週一·假日)開放●開放時間9:30~ 17:30、週五9:30~20:00 ※最後入場時間為閉館前30 分鐘●入場費:普通1,100 日元、大學、專門學校生700 日元、老年人以上65,800 日圓、高中生、高中生免費更年輕 *【夏夜博物館折扣】等折扣詳情請參考展覽官方網站。
●主辦:東京都歷史文化財團、東京都美術館 ●特別合作:株式會社津川 ●協辦:Hokuryaku LLC、三島社株式會社、山茶花畫廊、青森公立大學國際藝術中心青森 ●聯絡方式: 東京都美術館03-3823 -6921
請登入展會官方網站了解最新活動資訊等。
https://www.tobikan.jp/daichinimimi

 

文章提供: Kokosil Ueno


查看其他展會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