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都美術館
東京都美術館目前正在舉辦「梵谷:一個家族傳承下來的畫家之夢」展覽,展覽追溯了梵谷家族的活動,包括深受全球喜愛的畫家文森特·梵高(1853-1890)、他的兄弟提奧、他的妻子喬和他的侄子文森特·威廉的鼎力支持,並展示了文森特的夢想和作品如何傳承至今的夢想和作品如何傳承至今的夢想和作品。
活動將於 2025 年 9 月 12 日星期五至 2025 年 12 月 21 日星期日舉行。


梵谷 (Vincent van Gogh) 的繪畫生涯開始得比較晚,1880 年,27 歲時才開始,但在短短的 10 年時間裡,他創作了約 2,000 幅作品,直到 1890 年 7 月 37 歲去世。在文森特的一生中,他的弟弟、密友兼藝術家同行西奧 (Theodorus van Gogh) 給予了他精神和經濟上的全力支持,但他在哥哥去世六個月後也去世了。

雖然文森特在世時並非默默無聞,但他的作品只售出幾幅卻是一個眾所周知的故事。那麼,他是如何獲得如今如此輝煌的聲譽,成為一位作品被世界各地藝術博物館珍藏的畫家的呢?
提奧的妻子約翰娜·梵高-邦格(Johanna van Gogh-Bonger)在他去世後繼承了龐大的藏品,並在其中發揮了關鍵作用。喬畢生致力於將她姐夫的作品推向世界,她孜孜不倦地努力,透過在展覽中展出他的作品、策略性地銷售作品以及整理和出版他的書信,確保他作為一名畫家得到應有的認可。


此外,西奧和喬的兒子文森特·威廉·梵高於 1960 年成立了文森特·梵高基金會,以防止藏品流失,並在開設國家文森特·梵高博物館(現為梵高博物館)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該博物館對藝術品的借出政策非常慷慨。
此次展覽是日本首次以梵谷家族珍藏為主題的展覽。展覽將展出梵谷博物館館藏的30餘幅文森油畫及素描作品。此外,展覽分為五個章節,展出了保羅·高更和愛德華·馬奈的油畫及素描作品、英法報紙插圖版畫、浮世繪版畫等,展現了梵高兄弟的興趣愛好和當時的藝術潮流。此外,展覽還展出了四封首次在日本展出的文森手寫信件。



文森立志成為一名畫家,自1881年起,他在海牙和荷蘭鄉村紐南磨練素描和油畫技巧。 1886年,他移居巴黎,確立了自己的現代風格。之後,他又在阿爾勒、聖雷米和法國南部瓦茲河畔奧韋(他最終在奧韋去世)創作了一系列富有創新精神的傑作。本次展覽展出的作品,讓觀眾得以追溯這位藝術家在這十年緊張的創作生涯。

《戴防水帽的漁夫臉》 (1883年)創作於他在海牙期間。當時,他正熱衷於學習鉛筆、粉筆和墨水等黑色媒介,並受到報紙插圖中寫實題材和黑白對比的影響。在紐南逗留期間,他對色彩理論的興趣日益濃厚,並開始積極創作靜物畫,以此練習色彩運用。 《插著月神花的花瓶》 (1884年)是他最早的植物靜物畫之一,創作於1884年深秋初冬。

抵達巴黎後,他驚訝地發現新先鋒派畫家的作品與他想像的截然不同,於是開始摒棄作品中常見的陰暗色調,尋求新的色彩和筆觸。他從自己敬仰的畫家那裡汲取靈感,例如德拉克洛瓦的色彩和蒙蒂切利的厚塗技法,僅在1886年夏天就創作了30多幅花卉靜物畫。其中一幅名為《插著唐菖蒲和翠菊花的花瓶》 (1886年),其背景獨特,形似重疊的十字架。

如果你將目光投向本次展覽的亮點——據說是他在巴黎期間創作的最後一幅傑作《畫家的自畫像》(1887-1888) ,你會驚嘆於,與他在荷蘭期間創作的油畫相比,短短兩年間,他已經蛻變為一位極具現代感的畫家。

他在巴黎研習色彩理論的成果——豐富而嫻熟的用色,源自於畫布上清晰可見的色彩,以及充滿堅定自信的筆觸,在畫布上生動地蔓延。他的姿態優美,目光雖略帶陰影,卻直視觀者,給人一種堅定意志的感覺,或許是他作為藝術家的驕傲,也或許是他決心的宣言。
關於這幅作品,有一則軼事,講述的是1890年文森特和楊第一次見面的情景,當時文森特還沒有離開聖雷米精神病院,準備前往瓦茲河畔奧韋。楊聽過很多關於文森特疾病纏身、健康狀況不佳的故事,所以他想像文森特看起來是個虛弱的人,但在回憶錄中,他寫道,他發現文森特「身材魁梧,肩膀寬闊,膚色健康,臉上掛著微笑,舉止非常堅定」。他還補充說: “在他眾多的自畫像中,這幅畫在畫架前的自畫像,最能體現他當時的面容。”
文森本人似乎對這幅畫有負面印象,將其與死神聯繫在一起,但無論如何,這幅作品被認為是文森梵谷基金會以及梵谷博物館最重要的珍寶之一。

文森特從職業生涯早期就非常欣賞被稱為「鄉村畫家」的讓-弗朗索瓦·米勒,並留下了許多臨摹作品。他在阿爾勒時期創作的《播種者》 (1888年)便是以米勒的同名作品為藍本。為了創作出一幅色彩繽紛的《播種者》,文森特反覆製作原型,直到對這幅作品的構圖感到滿意為止。
浮世繪的影響在圖案的處理和變形描繪中顯而易見,例如大膽地將農民膝蓋以下的部分裁剪的創新構圖、以極端透視法在前景中近距離顯示的樹幹以及神聖地照耀在農民身上的巨大太陽,因此該作品與浮世繪版畫集一起展出。


同時,展覽也特設楊志偉售出作品部分,即梵谷博物館館藏以外的作品,以展現楊志偉在藝術領域無與倫比的創業精神與成就。
雖然Yo原本只是個藝術愛好者,但嫁給提奧後,她逐漸熟悉了現代和當代藝術,包括梵谷、私人收藏家和博物館的世界,以及藝術品交易的機制。提奧去世後,她定期出售文森特的作品,但維持父子生計的經濟原因並非她所願;她雄心勃勃的目標是樹立文森特的聲譽,因為她認為文森特是現代藝術的核心人物。

張氏夫婦保存的「帳簿」揭示了楊氏的辛勤付出。最初,這些帳簿僅記錄家庭收入和支出,但在張氏去世後,他的藝術品銷售記錄也被記錄下來,留下了楊氏出售作品的清晰記錄,包括何時、賣給誰以及售價。經過研究和調查,已確認楊氏的繪畫作品超過170幅,紙上作品44幅,其中三幅油畫在本次展覽中展出。

梵谷博物館擁有世界上最大的梵谷作品收藏,約有200幅油畫和500幅素描。據說,如果呂先生沒有販售這些作品,梵谷博物館還會有約250幅。然而,正是呂先生的策略性運作,使得梵谷的作品得以被世界各地的收藏機構收藏,讓居住在日本的我們也能相對輕鬆地看到原作並進行欣賞。梵谷「讓100年後的人們也能欣賞到他的畫作」的夢想,就此得以實現。
梵谷博物館的收藏自1980年代後期以來,得益於捐贈和資助,逐漸豐富。藏品不僅涵蓋了巴比松畫派、海牙畫派、象徵主義、印象派、後印象派的作品,還有版畫、海報等紙上作品,也收錄了梵谷本人的作品和書信。這次展覽是梵谷寫給安東·凡·拉帕德的四封信首次來到日本,這封信的下落長期不明,於2006年在私人收藏中被發現。


這是四封信中的四張紙片,取自文森特寫給範·拉帕德特(Van Rappaardt)的信。範·拉帕德特是文森在布魯塞爾認識的資深畫家。信中描繪了坐在長椅上的人們,以及他在濟貧院見到的老人。這些信件很容易腐爛,很少在展覽中展出,因此這次的展出機會極為難得。




展覽結束時,將設置一個“沉浸式體驗角”,帶來一個高逾4米、寬逾14米的空間體驗。巨型螢幕上將投射梵谷博物館珍藏的《杏樹盛開的枝頭》《麥田與烏鴉飛翔》等高清影像,以及《向日葵》(SOMPO美術館)的3D掃描CG影像。歡迎前來體驗這令人沉浸其中的體驗,從肉眼難以觸及的大膽視角,開啟全新的發現。
「梵谷展:一個家庭延續的畫家之夢」概述
場地 | 東京都美術館 |
日期 | 2025年9月12日(星期五)~12月21日(星期日) *週末、假日以及 12 月 16 日(星期二)之後的指定日期和時間需要預訂。 |
營業時間 | 9:30-17:30 ※週五營業至20:00(休館前30分鐘入場) |
休息日 | 星期一、10月14日(星期二)、11月4日(星期二)、11月25日(星期二) *10月13日星期一(國定假日)、11月3日星期一(國定假日)、11月24日星期一(假日)營業 |
入場費 | 請查看展會官方網站。 |
主辦單位 | 東京都美術館(東京都歷史文化財團)、NHK、NHK宣傳、東京新聞 |
詢問 | (您好撥號)050-5541-8600 |
展會官方網站 | https://gogh2025-26.jp |
*本文內容截至報告時為止。最新資訊請以展會官方網站為準。
文章提供: Kokosil Ueno